第2231章 尸易无限(136)(第2页)

 

出发那天,晚上七点半,天刚擦黑,我们穿着灰色工装,背着用软布包好的装备,向莫高窟走去。闭馆后的莫高窟格外安静,崖壁上的洞窟像一个个沉默的眼睛,只有应急灯在栈道上亮着微弱的光。我们绕到维修栈道,阿古拉先爬上栏杆缺口,把软绳扔下来,我们顺着软绳依次爬上去,脚步轻得像猫。

 

到了17号藏经洞门口,林浩用细铁丝插进木栓锁,轻轻一挑,木栓“咔嗒”一声弹开,我们慢慢推开门,一股带着尘土气息的古老味道扑面而来。藏经洞里很黑,我们打开红色滤光手电筒,光线柔和,刚好能看清里面的景象:中间放着几个木盒,北壁的小佛龛里,泥塑菩萨静静立着。

 

我们先把软布铺在地上,阿古拉和巴特尔轻轻抱起泥塑菩萨,放在软布上,菩萨的彩绘完好无损,没有掉一点颜色。佛龛底座边缘的石屑,林浩用软布接着,刮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石壁撬开一个小口,里面飘出一股淡淡的丝绸味——是唐代绢画的味道!

 

我戴上无菌手套,伸进小口,先摸到一层柔软的织物,轻轻拉出来,是一幅展开有两米长的绢画,画着飞天仙女,色彩鲜艳,裙摆上的金线还闪着光,正是唐代绢画!接着又拿出几卷用黄麻纸包裹的佛经,纸上的西夏文清晰可见,正是我们要找的西夏文佛经。

 

我们把绢画铺在软布上,用另一块软布轻轻盖住,再把佛经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盒里。刚想把泥塑菩萨移回原位,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脚步声——是我们撬石壁的时候,一块小石屑掉在地上,发出了声响!“谁在上面?!”保安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崖壁上扫来扫去。

 

“快从栈道缺口下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绢画和佛经裹进软布,抱在怀里,顺着软绳依次滑下栈道,刚落地就钻进旁边的沙棘丛,保安的手电筒光刚好扫过我们刚才的位置。等保安走远,我们才抱着东西向民宿跑去,风沙打在脸上,却没人敢松手。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绢画和佛经放在铺着软布的桌子上,常老板看到绢画,激动得热泪盈眶:“这飞天绢画是唐代吴道子风格的!我画了一辈子壁画,都没见过这么完整的!”他赶紧拿出专业的文物保存箱,把绢画和佛经放进去,箱子里还放了干燥剂,防止受潮。

 

第二天一早,常老板联系了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专家们赶来后,小心翼翼地把文物运回研究院,还邀请我们去修复室参观。修复室里,专家们正用特殊的胶水修补绢画边缘的小破损,西夏文佛经也在进行数字化扫描,专家说:“这些佛经里有很多西夏时期的佛教咒语,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译本。”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常老板做了一桌敦煌菜,有驴肉黄面、杏皮水、烤羊肉,还有一壶敦煌特有的桑葚酒。林薇喝了一口杏皮水,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西藏吐蕃古墓——藏王墓秘穴”。“我在古籍里看到,藏王墓的‘松赞干布墓’太宗赐给松赞干布的‘西海郡王’印,唐卡是唐代绘制的释迦牟尼像,用天然矿物颜料,色彩能保存千年,”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西藏山南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西藏山南离这里千里之外,海拔有三千多米,容易高反,藏王墓在雅砻河谷的山脚下,雨季的山路泥泞难走,秘穴里可能有“积雪融水”和“酥油机关”,而且唐卡怕潮湿,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吐蕃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抗高反的装备,红景天和氧气瓶得每人备两份,刚到山南别剧烈运动,先适应海拔。而且藏王墓的‘酥油机关’是吐蕃人做的,用酥油封着石门,得用温水慢慢化,别用开水,不然会损坏石门上的彩绘。另外,秘穴的‘石锁’是藏文锁,锁孔藏在‘六字真言’的‘嘛’字的朋友,帮忙打一把。”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藏王墓的卫星图:“我查了,松赞干布墓在山南的‘琼结县’,墓的封土堆有十米高,秘穴在封土堆的‘东侧’,那里的草长得比其他地方少,说明能的,晚上十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西藏,眼睛里满是向往:“我早就想看看雅砻河谷了!我在草原上住惯了,高反应该不怕,还能帮你们扛氧气瓶,遇到泥泞路,我先踩出脚印,你们跟着走。”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桑葚酒泛着紫红色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敦煌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鸣沙山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光,风沙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祝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甘肃的敦煌,到西藏的山南,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甘肃的戈壁,到青海的盐湖,再到西藏的草原。山南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远处的雅砻河谷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藏王墓的封土堆像一座小山,静静卧在河谷边。

 

我抱着装有唐代绢画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氧气瓶,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西藏山南的藏王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松赞干布墓秘穴里,又有多少吐蕃和唐代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金印和唐卡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山南琼结站时,初秋的风带着雅砻河谷的青草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白光,藏王墓的封土堆像一座青黑色的小山,静静卧在河谷边缘,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酥油香。林浩刚下车就深吸了一口气,又赶紧拿出氧气瓶吸了两口:“这海拔果然有点顶,咱们先在县城适应半天,别着急去墓区,万一高反就麻烦了。”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红景天胶囊,指尖带着一丝凉意:“松赞干布墓的秘穴在封土堆东侧的‘玛尼堆’玛尼堆的石头挪开,再挖石板。而且藏地的‘酥油机关’很特别,石门缝里的酥油混了蜂蜡,得用30度左右的温水化,温度高了会把石门上的彩绘烫掉,我带了保温壶,到时候控制好水温。另外,藏文锁的‘六字真言’刻得浅,得用手摸仔细,‘嘛’字的金粉。”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石板路,听着远处的经幡飘动声:“我听到藏王墓方向有转经筒的转动声,应该是附近寺庙的僧人在转经。《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藏王墓是‘念青唐古拉龙脉’的分支,秘穴卡在‘水脉’上,地气纯但‘寒煞’重,是雪山融水和酥油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驱寒,朱砂护着唐卡不沾湿气。而且封土堆的‘土层’里有‘空心陶管’,是吐蕃时期的排水设施,挖的时候别挖破,不然融水会灌进秘穴,把金印泡了。”

 

我们在琼结县城找了家藏式民宿,民宿老板是个藏族大叔,姓丹增,家里世代在藏王墓附近放牧:“松赞干布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寺庙的僧人帮忙值守,他们九点会回寺庙念经,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秘穴的石板杆弄碎,能看出当年的储存方式。”

 

丹增大叔还给我们煮了酥油茶:“喝这个能抗高反,你们每天喝两碗,去墓区就不怕了。另外,藏王墓的玛尼堆里有块‘刻经石’,上面刻着六字真言,你们找到刻经石,就找到秘穴的位置了。”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一边适应海拔,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瓶氧气瓶和一大盒葡萄糖口服液,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温湿度计;林浩联系的朋友送来了藏银钥匙,钥匙上刻着简化的六字真言,刚好能插进锁孔,他还网购了几卷防水布,防止融水渗进秘穴;老烟枪则把保温壶里的水温校准到30度,反复试验融化酥油的速度;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藏王墓踩点,摸清了僧人的值守时间和玛尼堆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用温水化酥油,确保到时候不会损坏石门彩绘。

 

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我们背着装备向藏王墓走去。夜色里的藏王墓格外肃穆,玛尼堆上的经幡在风里轻轻飘动,远处的雪山像一道银色的屏障。我们走到东侧的玛尼堆,找到刻经石,开始小心翼翼地挪开玛尼堆的石头,石头上刻着的六字真言在月光下隐约可见,我们把石头整齐地堆在旁边,避免破坏信徒的心意。

 

挪开玛尼堆,露出。老烟枪用探杆敲了敲石板,确定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石板撬起来,露出一个黑漆漆的秘穴,秘穴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酥油香,还夹杂着金属的气息——是吐蕃金印和唐卡的味道!

 

我们先把防水布铺在秘穴周围,防止融水渗进去,然后林浩拿着藏银钥匙,蹲在石门旁边,先摸准“嘛”字呀”的轻响,缝隙里的酥油开始融化。老烟枪赶紧把保温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轻轻敷在石门缝上,酥油顺着棉布慢慢流下来,我们趁机把石门推开一条缝。

 

阿古拉用手电筒照进秘穴,里面放着一个铜制的盒子和一卷用锦缎包裹的东西,铜盒上刻着唐代的龙纹,锦缎包裹的形状像一幅画,正是我们要找的吐蕃金印和唐卡!我戴上无菌手套,钻进秘穴,先把铜盒拿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枚方形的金印,印面上刻着“西海郡王”四个汉字,正是唐太宗赐给松赞干布的金印!接着又把锦缎包裹拿出来,展开一看,是一幅两米长的唐卡,画着释迦牟尼像,颜料用的是天然矿物,红色的朱砂、蓝色的青金石、黄色的雄黄,色彩鲜艳得像刚画好的一样。

 

我们把金印和唐卡放进防水布包裹的箱子里,刚想离开,突然,秘穴的顶部传来“滴答”声——是雪山融水渗进了土层,开始滴进秘穴!“快把防水布铺在顶部!”林薇大喊,我们赶紧把防水布铺在秘穴口,用石头压住边缘,刚铺好,融水就顺着防水布流到旁边的土层里,没有滴进秘穴。

 

刚把石板盖回原位,远处传来僧人的脚步声——是我们挪玛尼堆的石头时,不小心碰倒了一块,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僧人的喊声传来,手里的转经筒还在转动。我们赶紧躲到玛尼堆后面,屏住呼吸,等僧人走远,才把玛尼堆的石头慢慢挪回原位,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金印和唐卡放在铺着软布的桌子上,丹增大叔看到唐卡,激动得双手合十:“这是唐代的唐卡!我在寺庙里见过类似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他赶紧联系了山南地区的文物局,文物局的专家连夜赶了过来,看到金印和唐卡,激动得说不出话,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文物装进专业的保存箱,还说要把这两件文物送到西藏博物馆展出,让更多人看到吐蕃和唐代的文化交流。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丹增大叔做了一桌藏式美食,有手抓羊肉、糌粑、酸奶饭,还有一壶青稞酒。林薇喝了一口青稞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云南大理——段氏皇族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大理段氏皇族墓的‘段正淳墓’,银鎏金冠是段氏皇族的礼帽,上面镶嵌着南红玛瑙,写本佛经是用大理国的‘梵文经体’书写的,记载着大理国的佛教历史,”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云南大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