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5章 尸易无限(150)(第2页)

汽车渐渐靠近遵义,手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轻轻颤动,像是在与地下的夜郎国遗址产生共鸣。林野看着窗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夜郎国遗址,解开更多的谜团,让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光辉照亮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辉煌。

他知道,遵义的夜郎国遗址里,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着他们,新的挑战也在前方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郑队长、陈队长和考古队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遵义市区,远处的遵义会议会址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夜郎国遗址,我们来了!

汽车沿着湘江行驶进入遵义市区时,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娄山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野把脸贴在车窗上,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朝着西北方向微微倾斜——那里正是星图上标注的夜郎国遗址大致方位。苏晓凑过来,指着手机里的卫星地图:“陈队长说遗址线索在汇川区的一个小山村,村民翻地时捡到过带花纹的陶片,和咱们在古滇国看到的陶片纹路有点像。”

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过来一份资料:“这是贵州省考古研究院提供的初步勘探报告,村里的那片坡地底下,物探显示有大面积的夯土遗迹,还有密集的陶质和石质信号,很可能是夜郎国的聚落遗址。不过当地土壤黏性大,雨季刚过,挖掘时得注意防坍塌。”林野接过资料,翻到村民捡到的陶片照片,陶片上的绳纹清晰可见,边缘还有明显的手工捏制痕迹,确实和古滇国早期陶器风格相似。

到了汇川区的考古队临时驻地,贵州省考古研究院的李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深蓝色冲锋衣,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一个装着陶片的密封袋:“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这陶片就是村民上周捡到的,初步判断是战国时期的,和夜郎国存续时间吻合。咱们明天一早就去坡地勘探,争取先确定遗址的范围。”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来到村子西侧的坡地。地里种着的玉米刚收割完,留下一排排低矮的秸秆,几个队员已经用白色石灰画出了初步的勘探区域。李队长指着坡地中央的一块凸起:“物探显示这里的夯土最厚,可能是聚落的中心建筑遗迹,咱们先在这里打几个探孔,看看地下文物的分布情况。”

队员们拿出洛阳铲开始打孔,林野和苏晓则拿着罗盘在周围走动。当林野走到坡地北侧时,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死死指向地下:“这里有强烈的地脉信号!的位置打了个探孔。当洛阳铲拔出时,铲头上沾着的泥土里混着几片陶片,还有一小块青铜残片,残片上刻着模糊的纹路。

“是青铜礼器的残片!”陈队长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纹路和古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云纹很像,说明夜郎国和古滇国确实有文化交流!”苏晓赶紧把陶片和青铜残片装进密封袋,标记好位置:“咱们得赶紧在这里开探方,说不定能找到完整的器物!”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坡地北侧开了三个探方。林野和苏晓负责中间的探方,两人跪在地上,用小竹片一点点剥离泥土。挖了大概一米深,苏晓的竹片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她赶紧放慢速度,用软毛刷小心清理——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个陶瓮的边缘渐渐显露出来,陶瓮表面刻着交错的绳纹,腹部还有一个圆形的戳印,上面刻着一个类似“夜”字的符号。

“是夜郎国的陶瓮!”李队长激动地跑过来,“这个戳印很可能是夜郎国的‘族徽’,之前在其他夜郎国遗迹里也发现过类似的符号!”林野继续清理陶瓮周围的泥土,发现陶瓮里装着几十粒碳化的谷物,还有几枚石斧,显然是当年储存的粮食和工具。

随着挖掘深入,更多的文物渐渐出土:探方东侧发现了一排石砌的房屋基址,地基里埋着几块刻着花纹的石板,石板上的纹路和青铜残片上的云纹一致;探方西侧出土了一个青铜釜,釜内残留着动物骨骼,应该是当年烹饪用的器物;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探方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用青铜打造的“权杖头”,上面刻着虎纹和蛇纹,顶端还镶嵌着一颗红色的玛瑙,显然是夜郎国贵族使用的权力象征。

“这权杖头太珍贵了!”陈队长拿着权杖头,在阳光下仔细观察,“虎纹和蛇纹是西南地区古代文明常见的图腾,这说明夜郎国不仅和古滇国交流频繁,还受到了巴蜀文明的影响。”林野点头,掏出爷爷的日记翻到相关章节:“爷爷在日记里提到过,夜郎国‘以虎为尊,以蛇为灵’,和这个权杖头的纹饰完全吻合!”

就在挖掘工作顺利进行时,村里的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探方边,看着出土的陶瓮,突然开口:“这东西俺们村以前也挖到过,就在后山的山洞里,还以为是装骨头的罐子,就又埋回去了。”李队长赶紧追问:“大爷,您还记得山洞的位置吗?里面还有其他东西吗?”老人指着坡地西侧的一座小山:“就在那座山的半山腰,洞口被藤蔓挡住了,里面黑乎乎的,俺年轻时进去过一次,看到过不少碎陶片。”

当天下午,林野和苏晓跟着李队长、老人来到后山。在老人的指引下,大家在半山腰的藤蔓丛中找到了山洞入口。洞口约一米宽,里面黑漆漆的,隐约能闻到潮湿的泥土味。队员们打开手电筒,光线照进去,能看到洞内的地面上散落着不少陶片,墙壁上还有人工开凿的痕迹。

“这里应该是夜郎国的‘藏宝洞’!”林野举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洞,手里的罗盘震动得越来越厉害,“里面有金属信号,可能有青铜器物!”苏晓跟在后面,用相机记录着洞内的情况:“地面上的陶片和探方里出土的一致,说明这里和聚落遗址是同一时期的。”

走到山洞深处,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成的石台,石台上摆放着几件完整的文物:一个青铜酒器,造型独特,壶身上刻着狩猎的场景;一对玉璧,上面刻着和金沙遗址相似的太阳纹;还有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竹简,虽然丝绸已经腐朽,但竹简保存完好,上面用墨写着一些文字。

“这些竹简太重要了!”李队长小心地把竹简放进保护盒,“上面的文字是战国时期的隶书,虽然有些模糊,但能辨认出‘夜郎’‘滇’‘蜀’等字样,这证明夜郎国和古滇国、巴蜀文明都有密切的联系!”苏晓激动地说:“这就解开了之前的谜团!夜郎国不是孤立的文明,而是西南地区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对山洞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共出土文物上百件,包括青铜礼器、玉器、陶器、竹简等,为研究夜郎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其中,竹简上的文字经过专家解读,详细记录了夜郎国与古滇国、巴蜀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甚至提到了“向蜀地输送铜料”“从滇地引进稻种”,进一步证明了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挖掘工作结束后,贵州省文物局决定在汇川区建立“夜郎国聚落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文物和聚落遗迹、藏宝洞保护起来,向公众开放。开馆当天,林野和苏晓作为重要贡献者,受邀参加了开馆仪式。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青铜权杖头、竹简和玉璧,林野的心里满是感慨。

李队长走过来,拍了拍林野的肩膀:“小林,苏丫头,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的罗盘和爷爷的笔记,咱们可能还找不到这个藏宝洞,更解不开夜郎国与其他文明交流的谜团。”苏晓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对了,星图上还有最后一个未知坐标,在湖南的湘西地区,咱们接下来要不要去看看?爷爷的笔记里说那里有‘蛮夷文明’的遗迹,可能和夜郎国有关。”

郑队长和陈队长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兴奋:“我们正想跟你们说这事!湖南省考古研究院已经联系我们了,说他们在星图标注的位置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城址遗迹,邀请咱们一起去勘探。那里很可能是夜郎国东部的一个重要据点,要是能找到证据,就能还原夜郎国的疆域范围了!”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罗盘的指针正指向东南方向,微微颤动着,像是在呼应远方的湘西遗址。“当然愿意!”林野说,“咱们不仅要找到湘西的遗址,还要解开最后一个谜团,完成爷爷们的心愿。”

开馆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回到驻地,开始收拾行李。苏晓把爷爷的笔记本和“夜郎国权杖头”的照片放进背包,林野则小心翼翼地把青铜罗盘收好——这两个罗盘,已经陪伴他们走过了三星堆、金沙遗址、雅安玉矿、古滇国和夜郎国聚落遗址,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现,接下来,它们还会继续指引着他们,去探索最后一个未知的文明宝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坐上了去湘西的汽车。车窗外的景色从黔北山地变成了湘西的丘陵,远处的武陵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野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写下了这次夜郎国遗址的发现,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青铜权杖头图案。他知道,爷爷和苏晓爷爷的遗志,会一直指引着他们,去发现最后一个文明宝藏,去守护中华文明的光辉。

汽车渐渐靠近湘西,手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轻轻颤动,像是在与地下的城址遗迹产生共鸣。林野看着窗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湘西的夜郎国据点遗址,解开最后一个谜团,让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全貌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辉煌。

他知道,湘西的城址遗迹里,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着他们,最后的挑战也在前方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和考古队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