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5章 尸易无限(150)(第3页)

汽车渐渐驶入湘西的山区,远处的凤凰古城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湘西夜郎国城址遗迹,我们来了!

汽车沿着酉水行驶进入湘西山区时,初冬的薄雾缠绕在山间,远处的吊脚楼屋顶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林野把车窗降下一条缝,带着水汽的风裹着松木的清香涌进来,手里的青铜罗盘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颤动,指针死死锁定着西北方向——那里正是星图上标注的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所在。苏晓凑过来,指着手机里村民拍摄的照片:“湖南省考古研究院的赵队长说,遗址在龙山县的一个土家族村寨附近,村民在修水渠时挖到过带花纹的城砖,砖上的纹路和咱们在夜郎国聚落遗址看到的很像。”

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来一份折叠的地图:“这是最新的勘探图,村寨北边的那片台地底下,物探显示有明显的夯土墙遗迹,东西长约三百米,南北宽两百米,很可能是夜郎国的城垣。不过台地周围都是梯田,土壤层薄,开地图,手指划过标注“城垣遗迹”的黄色虚线,正好与罗盘指针指向的方向完全重合。

抵达龙山县考古队驻地时,赵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一件深绿色的防寒服,脖子上挂着相机,手里拿着一块城砖残片:“你们可算到了!这块残片就是上周挖出来的,砖面上的绳纹和夜郎国核心区的城砖完全一致,而且砖的尺寸也符合战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建筑规格。咱们明天一早就去台地,先确认城垣的走向。”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赵队长、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来到村寨北边的台地。台地上的冬小麦刚冒出青苗,几个队员已经用红色喷漆在田埂上标出了勘探线。赵队长指着台地中央的一处凸起:“物探显示这里是城垣的正门位置,夯土层最厚,咱们先在这里开一个5米x5米的探方,看看城垣的结构。”

队员们很快搭建好防雨棚,开始清理表层土壤。林野和苏晓负责用软毛刷清理夯土表面,刚挖了不到半米深,苏晓的刷子突然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物体,她赶紧停下:“这里有东西!”林野凑过去,用竹片轻轻拨开泥土,一块带着绳纹的城砖渐渐显露出来,砖的边缘还残留着当年砌筑时的泥浆痕迹。

“是夜郎国的城砖!”赵队长激动地蹲下来,用卷尺测量砖的尺寸,“长三十三厘米,宽十六厘米,厚八厘米,和夜郎国核心区的城砖尺寸分毫不差!这证明咱们找对地方了!”随着挖掘深入,更多的城砖接连出土,还发现了几枚青铜箭镞,箭镞的形制与古滇国、巴蜀地区的箭镞相似,显然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挖到第三天下午,探方里出现了完整的夯土墙遗迹,墙高约一米五,墙体上还能看到明显的夯筑痕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根木质立柱的孔洞,显然是为了加固墙体。“这城垣的建造工艺很成熟,”李队长抚摸着夯土墙,“夯土层均匀,立柱间距合理,说明夜郎国已经有了专业的建筑工匠,社会发展水平比咱们之前预想的还要高。”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城垣数据时,林野的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指向探方东侧。“那边有重要文物!”他赶紧顺着指针方向走去,在距离探方约十米的地方,用脚轻轻踩了踩地面,罗盘的颤动更加强烈。赵队长立刻让人在这里开了一个新的探方,挖了不到一米深,就出土了一个青铜鼎的残片,鼎身上刻着精美的饕餮纹,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青铜纹饰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这青铜鼎太重要了!”陈队长拿着残片,眼里满是惊叹,“饕餮纹是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的典型纹饰,却出现在夜郎国的城垣附近,说明夜郎国不仅和西南地区的文明交流频繁,还与中原文明有联系!”苏晓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关于纹饰的章节:“爷爷说‘西南文明,兼容并蓄,取中原之精,融本土之魂’,现在终于找到证据了!”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在台地东侧又开了多个探方,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物:一个青铜鉴,里面装着几十枚贝币,与古滇国、夜郎国核心区使用的货币一致;一套陶制的炊具,包括陶甑、陶鬲,造型与巴蜀地区的陶器相似;还有几卷竹简,虽然大部分已经腐朽,但残留的文字依然能辨认出“夜郎”“辰阳”“巴郡”等字样,证明这里是夜郎国与楚国、巴蜀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据点。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台地北侧的探方里,发现了一个小型的祭祀坑,坑内摆放着三件国宝级文物——一件青铜神像,神像的面部特征兼具夜郎国的图腾和中原地区的神像风格;一件玉璋,璋身上刻着星图上的符号,与金沙遗址、雅安玉矿出土的玉璋纹饰一致;还有一面青铜镜,镜背上刻着“夜郎东境”四个字,直接证明了这里是夜郎国东部的边境据点。

“这青铜镜就是最好的证据!”赵队长拿着镜子,激动得声音都在抖,“‘夜郎东境’四个字,不仅明确了这里的身份,还为我们划定夜郎国的疆域范围提供了直接依据!之前史学界一直争论夜郎国的东部边界在哪里,现在终于有答案了!”林野看着镜子上的文字,又摸了摸怀里的青铜罗盘,心里满是感慨——从三星堆到湘西,他们沿着星图和罗盘的指引,一步步揭开了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就在挖掘工作接近尾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袭击了湘西山区,台地表面结了一层薄冰,部分探方的边缘出现了坍塌的迹象。“赶紧加固探方!把文物转移到室内!”赵队长大喊一声,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草帘覆盖探方,有的用钢管支撑墙体,林野和苏晓则冒着冻雨,将刚出土的青铜镜、玉璋小心翼翼地装进恒温箱,生怕文物受损。

冻雨持续了两天两夜,考古队全员坚守在工地,最终保住了所有文物和遗迹。雨停后,队员们又花了三天时间修复受损的探方,确保挖掘工作能顺利收尾。赵队长看着修复好的探方,欣慰地说:“这次能顺利完成挖掘,多亏了大家的努力,尤其是小林和苏丫头,关键时刻一点都不含糊。”

挖掘工作结束后,湖南省文物局决定在龙山县建立“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博物馆”,并举办“西南文明交融特展”,将这次出土的青铜镜、玉璋、竹简等文物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古滇国、夜郎国核心区的文物一同展出,完整呈现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交融历程。开展当天,博物馆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一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林野和苏晓站在展厅中央,看着玻璃柜里陈列的文物,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到湘西的青铜镜,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盘到雅安玉矿的玉料,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颗珍珠,串联起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苏晓轻轻抚摸着玻璃,眼里满是泪水:“爷爷要是能看到这一幕,肯定会很开心的。他们当年没完成的事,咱们做到了。”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像是在为他们庆祝,也像是在与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共鸣。

展览结束后,赵队长、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围坐在会议室里,手里拿着星图和考古报告。赵队长指着星图上最后一个被标注的红点:“咱们沿着星图的指引,找到了三星堆、金沙遗址、雅安玉矿、古滇国、夜郎国核心区、夜郎国东部据点,解开了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诸多谜团。现在,星图上的所有坐标都已经勘探完毕,咱们也算完成了一项重要的考古使命。”

林野看着星图,突然发现星图中央有一个从未注意过的细小符号,像是一个罗盘的图案。他赶紧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个与星图中央符号一模一样的图案,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星图终,罗盘合,文明脉,永相传。”苏晓凑过来,看着图案和文字,突然恍然大悟:“爷爷说的‘双罗盘合’,不是指咱们手里的两个罗盘,而是要将所有遗址的‘地脉信号’通过罗盘整合起来,还原中华文明的完整脉络!”

郑队长眼睛一亮:“对啊!每个遗址的地脉信号都不一样,咱们可以通过罗盘记录下这些信号,建立一个‘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参考。而且,这些信号说不定还能帮助咱们发现更多未知的文明遗址!”陈队长点头:“这个想法好!咱们可以联合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四省的考古研究院,共同开展这个项目,让这些珍贵的文明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林野握着手里的青铜罗盘,又看了看苏晓手里的罗盘,两个罗盘的指针同时指向星图中央的符号,发出一阵柔和的嗡鸣。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们不仅完成了爷爷们的心愿,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四位队长,坐上了去成都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时,林野看着窗外的蓝天,手里紧紧攥着青铜罗盘。他知道,新的使命已经开始——他们要联合四省考古力量,建立“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保护和传承更多的文明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辉永远照亮未来。

飞机渐渐靠近成都,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新的征程,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