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1章 尸易无限(176)(第3页)
出发前一天,阿依古丽特意去了吴老狗的住处。98岁的吴老狗卧在藤椅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银白的头发上,手里还攥着那张泛黄的九层妖楼老照片。“爷爷,我要去纽约了,”阿依古丽蹲在他身边,轻声说,“这次要把您守护妖楼的故事,还有这些年我们做的事,讲给全世界听。”
吴老狗缓缓睁开眼,浑浊的目光落在阿依古丽身上,嘴角露出笑容:“好……把咱们的文化讲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丝绸之路的文明多珍贵。”他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布包,打开是那把陪伴他半生的青铜刀,“带上这个,就当爷爷陪你去了。”
阿依古丽接过青铜刀,刀身的纹路虽已有些磨损,却依旧透着岁月的厚重。她把刀紧紧抱在怀里,眼眶发热:“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展厅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吸引了各国使节、学者和游客。阿依古丽的展台前,循环播放着九层妖楼的数字化影像——通过全息投影,观众能“走进”妖楼内部,看清七层图腾墙上的每一处纹饰,甚至能“触摸”到Ai修复后的汉代织锦。展台中央,摆放着西域三镜的复刻模型,旁边的屏幕上滚动着三镜背后“守护”“和平”“繁荣”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了解九层妖楼,”一位来自巴西的外交官驻足展台前,感慨地说,“你们用科技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太了不起了,既保留了历史的温度,又让年轻人愿意去了解。”
阿依古丽笑着递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宣传册:“这是我们联合沿线12个国家搭建的数字平台,您扫描二维码就能在线‘参观’所有展品,还能看到考古现场的实时数据。”
展览期间,阿依古丽还参加了“文明对话”圆桌论坛。当被问及“如何让年轻一代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时,她拿出手机,展示了“小小守护者”全球线上社区的界面——来自2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在这里分享文物故事、交流保护心得,甚至共同发起跨国文化创意项目。
“去年,中国和埃及的‘小小守护者’一起,用3d打印制作了‘九层妖楼与金字塔’联名模型,”阿依古丽指着屏幕上的模型照片,“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连接不同文明,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论坛结束后,埃及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找到阿依古丽,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想和你们合作,在金字塔和九层妖楼之间,搭建一条‘数字丝绸之路’——通过vr技术,让游客在金字塔前‘穿越’到九层妖楼,感受两种文明的碰撞。”
阿依古丽立刻答应下来:“这正是我们想做的!文化遗产不该是孤立的,数字技术能让它们真正‘活’起来,互相呼应。”
从纽约回来后,阿依古丽立刻组建了“数字丝绸之路”专项团队,成员包括中国、埃及的考古专家、技术人员和“小小守护者”代表。团队首先对金字塔和九层妖楼的核心遗址进行了高精度扫描,用三年时间完成了vr场景的搭建——游客戴上vr设备,站在金字塔前,就能看到汉代商队从九层妖楼出发,穿越沙漠、绿洲,最终抵达埃及的虚拟场景,还能与虚拟的古代商人互动,了解当时的贸易商品和文化习俗。
2048年,“数字丝绸之路”体验项目在金字塔和九层妖楼同步上线。在九层妖楼的体验区,来自埃及的少年穆罕默德特意赶来,他戴着vr设备,看着虚拟的商队从妖楼出发,兴奋地对阿依古丽说:“太神奇了!就像真的回到了古代,我好像能感受到丝绸之路的热闹!”
阿依古丽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把古罗马斗兽场、波斯波利斯遗址也纳入进来,让整条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通过数字技术连接在一起。”
就在“数字丝绸之路”项目收获好评时,研究中心传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吴老狗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阿依古丽立刻赶回格尔木,守在吴老狗的病床前。弥留之际,吴老狗紧紧抓住阿依古丽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守好……妖楼……守好……文化……”
吴老狗去世后,阿依古丽按照他的遗愿,将那把青铜刀和他的骨灰,一部分埋在了九层妖楼旁的“友谊林”,一部分撒在了他当年守护妖楼时经常巡逻的戈壁滩。“爷爷,您永远和妖楼在一起了,”阿依古丽跪在墓前,轻声说,“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里,就像您当年一样。”
吴老狗的离开,让阿依古丽更加坚定了传承的决心。她牵头成立了“吴老狗文物保护基金”,资助沿线国家的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年还会在九层妖楼举办“守护者论坛”,邀请各国的“小小守护者”分享故事。
2050年,首届“守护者论坛”召开时,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代表齐聚格尔木。16岁的中国少年王磊,分享了他用Ai技术修复西域壁画的经历;15岁的埃及少女娜菲莎,展示了她在金字塔周边开展生态监测的成果;14岁的意大利男孩卢卡,则带来了他和团队编写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普漫画”。
论坛的最后一天,所有代表一起在九层妖楼前宣誓:“以文化为桥,以传承为任,守护丝绸之路遗产,共建人类文明家园。”宣誓声在戈壁滩上回荡,阿依古丽站在人群中,看着孩子们坚定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吴老狗,看到了所有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
这一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迎来了第1000万位用户。为了让更多人能接触到文化遗产,阿依古丽的团队与全球最大的教育平台合作,将数据库中的资源改编成适合中小学的课程,免费提供给各国学校。在非洲的肯尼亚,有孩子通过课程了解到九层妖楼的故事后,给阿依古丽寄来一幅画——画中是九层妖楼和非洲草原的长颈鹿,旁边写着“我们虽然很远,但文化让我们成为朋友”。
2052年,阿依古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伊朗的阿里,如今已是波斯波利斯遗址保护中心的主任,他带着团队研发的“文物智能监测系统”来到格尔木,无偿捐赠给九层妖楼保护中心。“当年是你们教会我如何保护文物,”阿里握着阿依古丽的手,激动地说,“现在,我们要把这份技术分享回来,让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一起被守护。”
这套系统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文物的温湿度、结构变化,甚至能预警风沙、地震等自然灾害。安装调试完成那天,阿里和阿依古丽一起坐在九层妖楼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阿里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说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现在我终于明白,真正的保护,不是独自守护,而是互相帮助,共同传承。”
阿依古丽点点头,望向远处的“友谊林”:“你看那些树,当年只是小树苗,现在已经能挡风遮雨了。我们的文化传承也是一样,只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就一定能让丝绸之路的文明,永远流传下去。”
2055年的春节,格尔木迎来了一场罕见的雪。九层妖楼被白雪覆盖,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阿依古丽带着“小小守护者”们,在妖楼前举办了一场“文化庙会”——孩子们穿着西域传统服饰,表演着改编的西域民歌,还现场制作地毯、刺绣等手工艺品,免费送给游客。
庙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了阿依古丽的注意。老人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吴贤”的名字。“您是?”阿依古丽走上前,轻声问。
“我是吴贤的大学同学,”老人笑着说,“当年他放弃城市的工作,来格尔木守护妖楼,我们都不理解。今天来看了这一切,才明白他做了多么有意义的事。”老人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吴贤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吴贤站在九层妖楼前,笑容灿烂。
阿依古丽接过笔记本,手指轻轻拂过照片,眼眶湿润。这些年,她一直把吴贤的精神记在心里,如今看到这本笔记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为文化保护奔波的身影。“谢谢您能来,”阿依古丽说,“我会把这本笔记本放进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吴贤叔叔的故事。”
庙会结束后,阿依古丽独自站在九层妖楼前,雪花落在她的肩上。她想起了吴老狗的青铜刀,想起了吴贤的笔记本,想起了这些年一起奋斗的伙伴们。从当年的“小小守护者”,到如今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她走过了三十多年,而这条路,还远远没有尽头。
就在这时,手机响起,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电话——“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邀请阿依古丽担任联盟主席,推动沿线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看着眼前的九层妖楼,轻声说:“我愿意。”
挂了电话,阿依古丽深吸一口气,雪花落在她的脸上,带来一丝清凉。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气候变化可能威胁文物安全,文化差异可能带来合作阻碍,但她也相信,只要有像“小小守护者”这样的年轻人,有各国伙伴的支持,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
戈壁滩的风轻轻吹过,带着雪后的清新,也带着文化传承的希望。远处的“友谊林”在雪中更显苍翠,九层妖楼静静地矗立在天地间,见证着这一切。阿依古丽握紧手中的青铜刀,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她知道,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