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第2页)

 

第二天一早,公益平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申请——来自新疆喀什的一所维吾尔族小学,希望能开展“古董文化进校园”活动。校长在申请里写道:“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孩子,他们常常听父母讲起沙漠里的古城遗址和出土的文物,对古董文化充满好奇。希望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古董,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吴贤立刻联系了新疆当地的文物局,得知喀什地区有很多民间藏家,手里藏着不少少数民族特色的古董,比如维吾尔族的手工地毯、哈萨克族的银饰、柯尔克孜族的马鞍等。他决定亲自带队去喀什,不仅要给孩子们带去古董文化课程,还要开展一次少数民族古董普查,保护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周后,吴贤和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团队抵达喀什。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街道两旁的建筑色彩鲜艳,集市上摆满了手工地毯和银饰,耳边传来悠扬的维吾尔族民歌。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阿依古丽早已在机场等候:“吴老师,欢迎来到喀什!我们已经联系好了几位民间藏家,明天就可以带你们去拜访。”

 

第二天,吴贤跟着阿依古丽来到一位维吾尔族老藏家买买提的家里。买买提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家里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种古董,最显眼的是一幅挂在墙上的手工地毯,上面绣着复杂的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夺目。“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织的地毯,用的是天然染料,已经有八十多年了。”买买提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道,“我们维吾尔族的地毯织法有上百种,每种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这个太阳图案,代表着对光明的向往。”

 

吴贤仔细观察地毯的织法和染料:“这地毯的工艺太精湛了!天然染料经过这么多年,颜色还是这么鲜艳,比现代化学染料更有生命力。您愿意把这地毯的资料录入我们的普查系统吗?我们会为它建立档案,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织毯工艺。”

 

买买提老人高兴地答应了:“当然愿意!这些老物件是我们民族的宝贝,能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价值,我很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和志愿者团队走访了十几位民间藏家,收集了近百件少数民族古董的资料,包括手工地毯、银饰、马鞍、乐器等。每一件古董背后,都藏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故事——哈萨克族的银饰上刻着草原上的动物图案,记录着游牧生活的点滴;柯尔克孜族的马鞍上镶嵌着宝石,象征着对勇敢者的赞美;塔吉克族的鹰笛用鹰的翅膀骨制成,吹奏出的旋律仿佛能让人看到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翱翔。

 

在维吾尔族小学的“古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吴贤和志愿者们带来了从藏家那里借来的古董,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孩子们围着展桌,好奇地触摸着手工地毯的纹理,观察着银饰上的图案,听吴贤讲每一件古董背后的故事。有个叫阿卜杜热合曼的小男孩,指着马鞍上的宝石问:“吴老师,这些宝石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是怎么把它们镶嵌上去的?”

 

吴贤笑着回答:“这些宝石来自帕米尔高原,古代的工匠们用手工工具一点点把宝石打磨光滑,再小心翼翼地镶嵌到马鞍上,有时候一件马鞍要做上好几年。这种精湛的工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亲手制作了简单的民族手工艺品,送给吴贤和志愿者们。阿卜杜热合曼送给吴贤一个用彩绳编织的小挂件:“吴老师,这是我自己编的,代表着我们对您的感谢。我以后也要当文物保护工作者,保护我们民族的宝贝。”

 

离开喀什前,吴贤和当地文物局、民间藏家一起成立了“喀什少数民族古董保护协会”,定期举办古董展览和工艺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阿依古丽握着吴贤的手说:“谢谢您为我们喀什的文物保护做了这么多事,这些少数民族古董不仅是我们的宝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人来守护。”

 

回到北京后,吴贤把喀什的少数民族古董资料整理成册,在公益平台上开设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专栏”,还联合国家民族博物馆举办了“多彩中华——少数民族古董展”。展览开幕那天,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特意赶来参观,看到自己民族的古董被精心展示,脸上满是自豪。一位来自新疆的游客激动地说:“没想到在首都能看到这么多家乡的老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记忆,能被这么多人关注和保护,我太开心了!”

展览的成功,让吴贤更加意识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开始筹划在云南、贵州、青海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类似的普查和展览活动,让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这天,吴贤正在办公室整理云南少数民族古董的普查计划,陈默老先生突然打来电话:“小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在整理我爷爷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民国时期的古董鉴定手册,里面记录了很多当时鉴别高仿品的方法,还有不少失传的古董修复技巧,对你肯定有帮助。”

 

吴贤立刻赶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手册。手册的封面已经磨损,上面写着“守藏鉴定要诀”五个字,是陈守藏先生的笔迹。吴贤小心翼翼地翻开手册,里面的字迹工整秀丽,详细记录了瓷器、青铜器、古画等各类古董的鉴定要点,还有不少手绘的插图,标注着高仿品和真品的区别。

 

“你看这一页,”陈默老先生指着其中一页,“我爷爷当年发现,民国时期有个造假团伙专门仿造宋代汝窑,他们会在釉面里加一种特殊的矿物质,让釉色看起来更像天青色,但这种矿物质在阳光下会泛出淡淡的紫光,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分辨。这种鉴别方法,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

 

吴贤如获至宝,把手册小心翼翼地收好:“谢谢您,陈老先生!这本手册太珍贵了,我会把里面的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专家团队和志愿者,让这些失传的鉴定技巧重新发挥作用。”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贤和专家团队一起,将《守藏鉴定要诀》里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结合现代鉴定技术,编写了一本《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古董鉴定指南》,免费发放给藏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不少老藏家看到指南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很多传统的鉴定方法因为没有文字记录,慢慢就失传了,现在有了这本指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别古董,还能让这些老手艺传下去。”

 

随着公益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吴贤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动联系吴贤,希望能合作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联合沿线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共同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

 

吴贤欣然答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一起,先后走访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当地的文物保护机构和藏家交流经验,开展联合普查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吴贤看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驿站遗址,里面出土了不少中国唐代的瓷器和丝绸残片。当地文物局的负责人说:“这些文物证明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我们希望能和中国的专家合作,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吴贤参观了当地的古董市场,发现不少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还有用中国丝绸制作的地毯。一位当地藏家告诉吴贤:“古代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伊朗连接起来,我们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些古董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能和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合作,共同守护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荣幸。”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开展,让中国的古董文化和文物保护经验走向了世界,也让吴贤认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他开始在公益平台上开设“国际文化交流专栏”,分享沿线国家的文物保护故事和古董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这天,吴贤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的邮件,邀请他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主题演讲。邮件里写道:“您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期待您能在论坛上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

 

吴贤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故宫,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鉴宝直播,到公益平台的建立,再到国际文化交流,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守护文化的人——陈守藏先生、马大爷、买买提老人、蔡先生,还有无数的专家、志愿者和藏家。他们就像点点星光,汇聚成了文化传承的璀璨星河。

 

论坛举办那天,吴贤穿着一身中式礼服,站在演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守藏故事集》。“在中国,有一位叫陈守藏的古董收藏家,他生于清末,一生致力于保护古董,打击造假。他说,‘吾毕生守藏,非为牟利,实为护中华文脉’。”吴贤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我今天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是中国的古董文化,更是一种守护文化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守护,用行动去传承。”

 

演讲结束后,不少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负责人主动来找吴贤,希望能和公益平台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专家握着吴贤的手说:“您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坚持和热爱。我们意大利有很多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物,希望能和中国的专家合作,共同探索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方法。”

 

从巴黎回来后,吴贤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藏家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他们对文化传承的祝福和期待。有来自撒马尔罕的古代驿站照片,有来自伊斯法罕的中国瓷器照片,还有来自喀什的维吾尔族手工地毯照片。吴贤把这些明信片一一贴在守藏斋的墙上,组成了一幅“世界文化传承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