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第2页)

她条理清晰地陈述灾情,恳切陈词请求赈济,更在末尾提出了几条诸如“以工代赈”、“开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具体建议。

既有官员应有的忧国忧民之心,又不失分寸地体现了为朝廷分忧的立场。

字里行间,是沉淀下来的阅历,而非纸上谈兵的书生之气。

第二场结束,疲惫感更甚,昨日那么休息半天根本不足以弥补亏空的精神。

江停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活动了下僵硬的脖颈。

天色已近黄昏,贡院内点起了火把和灯笼,光影摇曳,将号舍里的人影拉得忽长忽短。

将东西收好,刚刚作答的桌子放下便成了临时休憩的小床。

——

终于,第三场考试,也是最为关键的策论来了。

当题卷再次发下,江停展开,目光落在题目上,目光一顿。

题目很短就几个字——论“得道者多助”。

题目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乍一看这是一个探讨仁政、民心的传统命题,但在当下波谲云诡的朝局中,这个题目又是另藏玄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题目所选段落的原话,孟子的原意是阐述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性。

然而此刻,这“道”是什么?

“助”又从何来?

“寡助”者又是谁?

这个题目,简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朝堂上下、宫廷内外的明争暗斗!

江停的心都没忍住停滞了片刻,但眼神却愈发沉静。

她提起笔,饱蘸浓墨,笔尖悬于洁白的考卷之上。

她没有立刻下笔,而是闭上眼,让纷乱的思绪沉淀。

片刻后,她睁开眼,眸中一片清明——笔落!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助之所聚,非权柄可强求也。”

开篇破题,气势磅礴!

她直接将“道”拔高到超越个人荣辱、甚至超越权势地位的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