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钱粮店(下)
"京师出名的钱铺都是谁家的?"
"可有人愿意出卖?"默默在心中思索片刻,朱由校重新将目光投向眼前的精明管事,淡然如水的声音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子,惹得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心底泛起了无数涟漪。
一向喜欢防患于未然的天子果然不是因为"心血来潮",方才决定过问宫中"皇店"的生意,而是另有所图。
"回陛下的话,如今京师钱铺的幕后东家大多都是南方人,若是价格合适,自然是有人愿意出卖.."
相比较刚刚侃侃而谈的"粮店",在针对"钱铺"这一话题的时候,王实肉眼可见的迟疑了一下,随后方才拱手回应。
别看如今大明的商贾活动大多都是以"白银"充当货币,但在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的时候,却是专门出台过律法,禁止白银在民间流动,官府认可的法定货币为铜钱和"宝钞"。
不过因为没有设立金银本位储备,仅靠着朝廷公信力支撑的大明宝钞迅速贬值,铜钱和白银也逐渐成为了民间市场的主流货币。
万历年间,朝廷针对日渐兴盛的商业贸易,准许民间商人设立"钱铺",作为钱铺法定之始,其作用相当于阉割版的"银行"。
钱铺的经营者大多在当地富绅豪商,家世殷实中产生,靠着家中的"流动资金",向官府买进作为"制钱"的筹码,并方便百姓携带交易。
经过数十年的扩展与完善,如今的钱铺已然具备了后世"银行"的雏形,不仅负责"制钱"筹码的兑换,还提供了放款放贷的业务。
更重要的是,这些钱铺彼此间还出台了更加方便钱货流通的"会票",作为在异地支取银钱的凭证。
"这些钱铺可能铸币?"沉默片刻,朱由校犀利如刀的声音便在堂屋中炸响,并加重了空气中的紧张肃杀之感。
众所周知,大明金融秩序崩塌是出了名的,建国之初发行的"宝钞"到了永乐年间便贬值了十倍不止,如今更是等同废纸,无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