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领兵之人,纸上谈兵?(第2页)

 这一战略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效果,但同时也引发了赵王的不满。赵王认为,采取这种被动防守策略只会让赵国处于被动局面,最终难以取得胜利。因此,他决定进行将领更替,任命赵括为赵军统帅,希望能够改变战局,

 赵括接任统帅后,立即改变了赵军的战略,放弃了廉颇的固守策略,而是决定采取"反守为攻"的主动出击方针。这一决定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人认为赵括"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战经验,并且担心这一决定会导致赵军遭受严重损失。

 赵括并非盲目冒进,他深刻了解,若持续采取消耗战略,最终赵国必将战败,因为秦国的国力和资源远远超过赵国。只要双方持续对峙,赵国将最终不可避免地遭受消耗。因此,赵括选择主动出击,试图取得一次胜利,毫无疑问是一个明智之举。

 赵括面对的是当时备受瞩目的杀神白起,率领素以勇猛善战着称的秦军。这并不表示他就绝对能够战胜对手。考虑到这位强有力的敌手,赵括无疑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当然了,赵括面临的还有着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都忽略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赵国王室上下的态度,

 赵括被推上了大将军的这个位置的原因就是赵国皇室以及不少大臣想要反击的一个态度,本身让赵括上台就是带着这种态度,赵括打也要打,不打也要打,换句话说赵括出兵攻打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赵国不少人的态度问题,

 赵括接手长平之战以前已经打了足足三年的时间,而粮食一直都是赵国非常大的问题,三年的持续战斗赵国的粮食早就没有了,这也是当时的赵王不得不换人的原因之一,毕竟再打下去,赵国自己都要被粮食拖死,

 当时赵国的粮食极度依赖国外进口。而各国又不愿意援助赵国粮食,让赵国本就严重的粮食供给问题变成了压在赵军头上的一座大山。就在这种情况下,赵括赶赴长平。从廉颇手中接过军队指挥权,率领赵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