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覆清金黄的鸡翅膀

第571章 革新(五)(第3页)

 如今郑家未除,清廷却开海通商,郑家的船队往海道上一横,来往船舰谁敢不交钱买路?清廷关税不见得能收到几个,但必然会养肥了郑家,而且郑家若是有异心,派水师截断航道、抄掠港口,清廷这两口通商便成了一个空架子。

 这些事清廷不可能没有考虑,却依旧在此时开埠通商,只能说明他们和郑家的谈判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双方已经趋于媾和,准备坐地分赃了。

 “国姓爷这后代啊…….啧啧啧……”侯俊铖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很快又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清廷令礼部组建使团,准备跟随在京的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返回巴达维亚,商议后续委任教官、核定商税等事宜。

 委任教官倒是没什么好看的,如今的欧洲战术水平不见得能比东方战场上的同行高到哪里去,袁州、分宜之战,清军和红营双方十万级的军团大规模攻防,上百门重炮一天打出上万发炮弹,这种战争烈度放在整个世界也是极为少见的。

 双方的战争形态也完全不同,红营步兵山地之中一路狂奔百里,清军有大量骡马,也曾创造过一日狂奔五百里赶赴战场的事迹,这种机动性,是在欧洲相对狭小的战场上难以一见的。

 战场的不同,带来的是战术装备上全方位的差异,最典型的便是长枪,欧洲的长枪动辄长达五六米,反骑固然有效,但非常笨重,使用时必须双手握持,行军之时更是需要骡马或专人驮运,自然也就大大的拖累的军队的机动性。

 而红营和清军的长枪,则在不断的缩短,时至今日只一人高低,单人单手提着也能健步如飞,就是为了机动性而做出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