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准备工作

8月6日,收拾好天文望远镜,处理完沙滩上的木石墙,返回窑洞,陈舟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应对土著一事上。

厨房中的可可原浆正在加热。

室内灯火通明,陈舟坐在书桌前,一手持笔,静静看着书本,思索着解救土著俘虏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

他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12月份举办食人盛宴时,土著登岛人数较少,最好在十人左右,这样便于对付。

且他们带到岛上的俘虏数量也比较少,只有两三名。

人数越少,情况就越清晰,越简单,风险也会变低。

但理想的情况不一定总是发生,因此他还需考虑一些较难的情况,以及极端情况。

比如登岛的土著总数达到30人,甚至50人。

这种人数上的巨大差异足以掩盖科技水平的落后,别说他穿一身藤甲,就是穿板甲,在如此开阔的地形中,也无法一打五十。

这些土著甚至不用割伤他,光是冲上来把他按倒,压在他身上都能把他压死。

陈舟已经做好打算,一旦发现登岛的土著数量超出他应对的能力范围,他就果断放弃解救土著的计划。

哪怕多等两年,也不能冒这种风险。

当然,发生极端情况的概率很低,正常情况下,解救土著工作肯定能顺利进行。

在此过程中,他还需考虑另一个问题——救谁

……

从原著中的描写看,每次土著登岛,携带的俘虏都不止一名。

其中最倒楣的刚上岸不久可能就被抹脖子宰杀了,剩下几个被束缚住手脚,随独木舟一路颠簸,也毫无反抗之力。

像星期五那样,侥幸逃出生天的只是个例。

他不能指望发生小概率事件,期盼有俘虏自行挣脱束缚,主动往山上跑。

想顺利完成这件事,必须主动出击,动作稍慢一些,能解救到的大活人可能就变尸体了。

在此过程中,他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同时早早观察清楚,带到岸上的俘虏有几名,大概什么模样,多大年纪。

在陈舟心里,最理想的解救人选是十八九岁到二十一二岁的青年土著俘虏。

这个年纪的土著俘虏,思想还未固化,对新鲜事物有一定接受能力,同时身体强壮,能作为出色的劳动力,帮助他承担一些繁重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工作。

若没有青年土著俘虏,他希望能解救一名十四岁到十六七岁的少年俘虏。

在陈舟认知中,土著少年的性格应该是较为纯粹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虽然体力可能不太够用,但也可以慢慢培养。

相对青年土著来说,少年土著能达到的上限会更高一些。

……

假如老早在山上观察到土著们带上岸的俘虏中有青少年,且排在最危险的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在能够自保的前提下,陈舟一定会救出其中一名土著俘虏。

倘若所有俘虏中,一个青少年都没有,只有中老年人,他可能就会斟酌着下手了。

中年土著从小在原始部落长大,并参与到部落之间的内斗中,感受过食人的狂热,也落入被食的境地,他们的内心说不准已经完全扭曲。

且中年土著已经懂得许多在野外生存的技巧,把他带回家,如果他有心逃跑,很难看管。

老年土著的缺陷就更明显了。

没有充足的劳动能力,这是他最大的缺陷。

同时他受原始部落影响深远,思想顽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学习能力差,想在短时间内学会一门全新的语言根本不可能。

不过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优点,起码他们对原始部落非常了解,如果能学会汉语,互相交流。

陈舟完全可以通过老年土著掌握原始部落内的风俗习惯,进而“对症下药”。

……

在规划好救人的优先级后,陈舟又不得不考虑,解救俘虏后,该把他安置在哪。

确认土著对自己产生敬畏之心,且忠于自己之前,他不会让土著踏入窑洞,甚至是这个院子半步。

这里是他的私人领地,一旦土著贸然踏入,他就完全有理由怀疑,土著对自己有不轨之心。

一旦这种陌生的主仆关系中缺少了敬畏这一元素,他必定会先下手为强,将隐患掐灭。

毕竟关系到身家性命,必须付出加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