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教授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得到一整套现代锻造工具后,陈舟才发现,原来有些特殊形状的金属器械,锻造起来竟是那样简单。

……

锻造室内的火光终日不熄,炎热的气息似乎能穿过雨幕,蒸腾泥水。

储备的木炭在以一个可怕的速度减少,到工作末期,珍贵的无烟煤甚至都被取了出来。

大号的钉子、铁丝、金属支架、金属轴套、金属控水板。

木工所需使用的长锯、刨子、凿子、手斧。

造型更规整更符合人体工学的铁锹头、镰刀、砍柴刀、锄头、镐头、耙子、叉子……

从船上搬下的废旧金属零件在烈焰中涅槃重生,于铁砧上塑造躯体,变成了锻造室置物架上一件件崭新的工具。

……

随后,应用新的木匠工具,陈舟又投入到了制造水车木质零件的工作中。

传统水车使用的钉子较少,大部分结构都是利用榫卯固定,对于木工技艺愈发熟练的陈舟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如今他已不是孤身一人,还有星期六星期日两个帮手,有土著们帮忙采集搬运材料,工作效率与刚开始挑战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

伴着锻造室内终日叮铛作响的金属敲击声,不知不觉间,土著们已完全适应了岛屿上的新生活。

农耕课的四名“尖子生”专职照料田地。

为了养活新增的七张嘴,陈舟在原有庄稼地的不远处又开辟出了一块约6亩大小的田地,专门种植稻谷和小麦。

这一次,受雨季影响,开垦田地并未使用原始简单的“刀耕火种”法,而是正儿八经地用铁锹松土。

松土的过程中,土著们会拣出埋在土壤中的小石块,割断横在土中的树根,砍倒距离庄稼地太近的树木。

随后,他们会将山上厕所中沤好的肥料掺进土壤中——

当然,山上积攒的肥料还不足以供应整片田地,陈舟之前没时间,也未收集山下岩滩中搁浅的死鱼死虾沤肥,这缺少的部份还要靠鸽子洞中堆积如山的鸟粪。

好在鸟粪够多,只需付出些时间和体力,土著们就能获取足够的肥料。

土壤肥力充足后,土著们还要效仿陈舟,用细齿的耙子和平锄将土壤进一步细化,然后堆出田垄。

待这些工作完成,他们才会将宝贵的稻苗和小麦种进田地。

……

星期六教的上心,土著们干得也够卖力够认真。

用着先进顺手的金属工具,享受着比陈舟开荒时优渥的条件,土著们轻松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们处理好的耕地,看起来比陈舟最初开垦的那片田地还规整漂亮许多。

雨季降水充足,喜水的稻谷长势喜人,到了九月中旬,便已化作一片嫩绿的景致。

……

可惜的是,雨季无法外出绘画,新开垦的田地距离小木屋又太远。

喜爱绘画的星期六虽然中意这片同伴们的劳动成果,却不能带着洁白的纸张,亲临田头写生。

他只能在雨小的时候前往田头,在高处踱步,一边将庄稼的姿态记在心中,一边在脑海中模拟绘画的过程。

待记下的细节足够多,他再回到木屋中,取出已经用过不知多少次的白泥板和炭棒,勾勒草图。

苍天不负有心人。

靠着这种特别的“记忆”方法和细心的观察,画了几十张废稿,星期六还真完成了他自学习绘画后的第一幅纯原创画作——

受限于笔墨,整幅画只有三种颜色,白黑和粉紫。

但星期六绘制的极有意境。

在他笔下,山川成了一片洁白的底色,在这底色上,绽放着整齐的稻苗,凹凸起伏的田垄。

炭棒轻轻涂抹的乌云被手指擦淡,形成一种阴郁的蓬松感,但并不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反而使人能从画中感受到落雨时的潮湿凉爽。

在这对比强烈的天空与山坡之间,斜斜地点缀着许多细细的雨丝,远处模糊地显出窑洞小院外墙的轮廓,还有那几座高耸的瞭望塔。

田中正有穿衣的土著扶铁锹而站。

长期的素描练习使星期六产生了对细节敏锐的捕捉能力,他笔下的土著,就连被雨淋湿的衣物褶皱都惟妙惟肖。

对绘画艺术已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本就很有天赋的星期六知道他画出了一幅优秀的作品。

他原想将这幅画直接带到窑洞,让陈舟这个老师评价一下画中的优点和缺陷,却因陈舟近日忙碌而打消了念头,想着什么时候闲下来再去寻求指导。

不过出于对画作的重视,星期六还是没闲着。

他利用傍晚的休息时间制造了一个小画框,将这幅画作装在其中,挂到了木屋墙壁上。

……

有擅长学习农耕知识的,就有在畜牧方面格外有天赋的。

星期日带着土著放牛放羊,挤奶照料小羊羔,从三名土著中挑了一个干活最细致麻利的,推荐给了陈舟。

得到陈舟的应允后,这名土著便成了牛羊的专属照料者。

此后,他将会逐渐从星期日手中接管所有畜牧方面的工作,以解放星期日这个优质劳动力。

作为孤独的牧者,这名土著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出发,冒着雨前往山坡。

为了照顾他的身体,陈舟特意让星期六给他做了些面饼,还送了他不少肉干和巧克力,让他能够及时补充体力。

除此之外,陈舟还把自己编织的草帽送给了这名土著,帮助他遮挡些许风雨。

……

负责畜牧的土著得到如此优待,自然对陈舟感恩戴德。

他不知道的是,其实在陈舟心中,他未来将得到的待遇还要比这好上许多。

这种优待仅有小部分源自陈舟关照他的身体健康,更多的是陈舟对牛羊的重视——

往后二十多年,岛上大部分肉食、皮革和乳制品都将源自这群牛羊,不照顾好它们,食谱的丰富程度就会锐减。

……

为了发展畜牧业,陈舟已经准备到旱季以后,就给牛羊搭建能够遮风避雨的棚圈,减少它们因淋雨生病的概率。

至于专门看管牛羊的土著,也能沾牛羊的光,获得一间木石结构的“小别墅”,就位于棚圈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