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第2页)
可后来细细一想,也算是咂摸出了些可疑之处。就比如自从儿子与家里断联之后,她每个月的工资条里就多了一项“优秀乡村教师补贴”的奖金,她一开始以为是政策改革,优化农村教师待遇的措施。
但她后来偶然间才发现几乎就只有她的工资条里有这一项补贴。她当时跑去校长办公室询问情况,校长跟她说,每个月有一到两个奖励名额,按照上面制定的规则来评出月度最优秀的一到两位教师,主要参考教龄、课程量以及教学水平几个维度,所以每个月都是你合理合规。
江母那时候也没多想,她确实是这所小学里教龄最老的教师了,承包了一到六年级全部的语文课,每周的课表满满当当。
人一旦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怀疑的种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验证她心中那微弱渺茫的猜想。
后来有一次,江母去到镇上听公开课,有意将话题带到这方面,在与同地区的其它乡村小学教师的交谈中得知,她们从未听说过有什么优秀教师补贴。
再后来,又是一年冬天,除夕夜的前一天,她拉着莹子在家里大扫除,翻箱倒柜间,找到了一个灰扑扑的笔记本,纸张早已泛黄,封面上的字迹也褪色得难以看出原貌,只勉强可以辨认得出“铮”字的右半部分。
江母忽地生出一股莫名强烈的直觉,这个本子或许能解答她一直以来的困惑,她迫不及待地翻开笔记本,随意翻开几页,里面是江铮潇洒而不失工整的字迹,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全国各地的警校资料、招生信息、专业设置、招生要求、优势领域等内容。
江母恍惚中想起,似乎是七、八年前一个夏天的午后,蝉鸣聒噪、暑气盛人,她一个人正在厨房里忙活,少年江铮从后面出现,带着室外的热浪和湿淋淋潮气。
视野里突然出现一条大鳍鱼用草梗勾在食指上,在她眼前晃啊晃,那鱼的眼珠子距离她的眼睛也不过两寸距离,鱼腥味猛地钻进鼻腔,耳边传来江铮喜上眉梢的邀功声:“妈,今晚加餐做鱼吃,我刚从水里捞上来的。”
江母挥了下右手,将面前那碍事的指头给拍走了,才扭头看向身侧,温声斥责道:“快点把衣服穿上,等会儿你妹妹回来了,看见你光着个膀子像什么话。”
江铮套好了上衣,又返回厨房笑嘻嘻地同她扯皮,扯东扯西间,貌似随意问了句:“妈,我这次期末考试考得还挺好的,老师说要是一直保持下去,明年高考在填学校的时候选择空间会很大。”
江母欣慰道:“那是好事啊。”
少年江铮又随口接了句:“那我报警校怎么样?”
江母听到这话,脸色瞬时沉了下来,手中的菜刀也放了下来,她转过身看着他,眼神很冷,语气也很冷:“我不同意!”
江铮见状,赶忙笑着打哈哈:“我就开个玩笑,男生不都有个警察梦吗?觉着穿制服贼帅,你别当真,也别生气。”
后来这事不了了之,江铮高考考得不错,跟她说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的数学系。
江母努力回忆才发现自己根本从未见过江铮的录取通知书。
手上的笔记本翻到扉页,江母的瞳孔瞬间扩张,上面贴着一张江父的黑白照片,也是江父烈士墓碑上的照片,旁边写着这样一段话——“精忠报国,男儿担当,海晏河清,道阻且长,谨遵教诲,向您看齐。”
是十八岁的江铮的远大志向和不朽信仰。
是少年人小小的英雄主义。
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献身过的宝贵事业单薄却义无反顾的崇敬和追随。
一件事是巧合,两件事是巧合,当你有意识去摸索,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巧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巧合吗?
江母摩挲着照片上的男人,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泛红,轻声问出了口:“所以,你儿子是选择了和你一样的道路吗?”
……
两人都对对方撒了慌。
楚瑶骗了江母,她说江铮在庄园的时候救过她,代价是等她平安出来后,要帮忙照顾好他的母亲和妹妹。她杜撰了故事的情节,将那些容易招人怀疑的部分烂在了肚子里,她不打算告诉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