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连环因果链(第2页)

 这一削,便削了二十年。

 从科举制度的更替,到对乡约礼制的再编。

 从氏族志的修订,到印刷术的大力推广,再到颐和园钓鱼执法……

 如此种种,其实都是在一步步剥离士绅的影响力。

 而士绅亦非等闲之辈。

 几次“官不下乡”、“赋不入户”的暗中抗命,皆有其影子。

 而民间反税之乱、学宫纠察之议,更常有大族在背后推波助澜。~x?h·u/l_i-a\n,.+c/o′m_

 朝廷虽强,终未能将地方尽收于掌心。

 而士绅虽惧,却也未曾真心归顺。

 彼此之间,早已如火药与火星,彼此提防、相互生厌,勉强维系着那层薄如蝉翼的表面平静。

 这就是眼下朝廷与士绅阶层的真实关系。

 不是纯粹的敌对,也非绝对的依赖,而是一种如同火药桶般的危险平衡。

 而如今,赢高治欲以王爵为担,借赈灾之名,逼富户就范,看似不过是一场风雅的劝募之宴,实则却是以舆论为刃、以道义为鞭,对士绅集团的一次试探性绞杀。

 虽未动刑法,但却借道义之名,让人难以拒绝。

 士绅若顺从,便意味着默认王权可以直接索取。

 若反抗,便是凉薄失德,名声扫地。

 这种绑架式的道德结构,一旦行之有效,势必为后续仿效打开口子。

 今日潞川立“赈灾录”,明日洛阳或立“让田榜”,后日江南也可兴“善恶图”。

 一旦逼捐变成劝捐的惯例,道义之名沦为权术之实,则天下士绅人人自危,地方秩序亦将剧烈动荡。

 他们可能不会当即反叛,但一定会退缩。

 会削弱对朝廷的配合。

 会以更隐秘的方式对抗统治。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氏族之患,古来有之,却无从断绝。此事,着实让朕很是为难啊。”

 良久后,赢世民幽幽叹道。

 说的理直气壮,说的正气凛然,听得三阁老齐齐抽了一下嘴角。

 你丫还忧上氏族了,你们老赢家不就是氏族上来的吗?

 当了几年皇帝,连屁股搁哪儿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