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小病不治是大病之由的开始。(第2页)
刘世杰和杨林走出了王老汉的房间。
民政局长刘世杰和山湾乡杨林走出了王老汉的房间,王老汉就骂儿子:“你个怂人,做事情要讲良心,你不知道吗?我们村做事从来欺人不欺天,骗人不骗天,不敬人,你的敬鬼神。”
“老子入土为安,可你还的活人,你妹妹还在上大学,小孙孙乐乐才上一年级,给先人积点德。”
“我们种地的胡麻种子,是从种子公司买的,不是免费发放的,你看到了吗?那个局长指着天,能在先人面前撒谎吗?”
“为了那一百元钱说假话,羞死先人了”。
西河县的村民,所谓的天,就是供奉逝去先人得土地,这种敬畏曾经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个人可以撒谎,但是不能对已逝去的先辈撒谎,这种敬畏深深的雕刻在王老汉的心中,让王老汉心存敬畏。
原来山湾乡长高胜天提前给喇嘛村,个别村民每户一百元钱,按高乡长说的重复就行了。
当然村支书王永明家首当其中,还特别在募捐衣物里,挑出一双旅游鞋给了王老汉。
哎呀
刘局长。
曹亚丽已拉开了三菱车车门,车门旁殷切的恭候着刘世杰。
刘世杰迈开了脚步,曹亚丽媚笑着迎上去缠着刘世杰,她娇滴滴的去掉一个“刘”字,显示亲切说:“局长,你慢点走。”
曹亚丽把刘世杰推上三菱车,关上了车门,自己又从另一侧上了车,把一个银白色保温杯递给刘世杰,“局长,润润嗓子。”
刘世杰接过银白色保温杯喝了一口,感到有点苦,不习惯。
曹会计这是什么茶?
局长,也没有请示你,是我私自给你泡的茶,我知道这几天局长火气大,所以给你泡了一杯天山雪菊,加上武夷山大红袍,局长消消火。
局长也是有身份的人,那两个字叫什么、品····?品茗,还是副局长李耀河说出了“茗”字。
时势造就人,曹亚丽的确见识宽广,能把喝茶,说成品茗。
其实曹亚丽童年别说品茗,就是喝茶,也是老砖茶熬制了又熬制的隔夜茶。
我听说雪菊,武夷山大红袍很贵的。
局长,朋友送的,曹亚丽娇笑着给刘世杰送了一个媚眼。
曹亚丽是东施效颦,脱离剪不断,理还乱的农村关系网。
西北人粗犷,豪爽,一般就是砖茶加牛奶熬制。
品茗要有一个品茗的环境,在车里,在保温杯里,再好的茶,也难品出味来,品一杯香茗,品一段人生,你吃多少?喝多少?上天已经安排好了。
领导是怎样做人,而不是怎样做事,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
领导是引领社会风向标的一个个体,也是社会的一个网点,卓越的领导力从哪里来?既需要意义上的官场生态环境,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
到了山湾乡政府,刘世杰下了车。
“局长上车。”
原来乡党委书记杨林,奔驰商务车停靠在乡政府的大门口。
领导出门是有规则的,也是大有学问的,考察组的人都谙世事,不叫是不能上商务奔驰车的。
上车的有民政局长刘世杰、县农业局长还有王进发,植种站站长姚福年,乡长县人大代表主管农业的王开拓,县政协农业专家周明亮。
乡长高胜天和他们一一握手,送上了商务奔驰车。
最后乡党委书记杨林把宣传部刘干事也拉上了奔驰商务车,别看刘干事级别最低,但是妙笔生花。
俗话说:“软刀子能杀人”。
宣传工作还得靠刘干事,就看刘干事怎么写。
比如说种瓜得瓜。
刘干事笔头子一改,加上一个“乎”字,再加一个标点符号“?”
读起来就大不相同,“种瓜得瓜乎?”和前者就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刘干事写了:“村民种胡麻得到了乡,农技站无偿提供的胡麻籽”。
写成了“村民种胡麻得到乡,农技站无偿提供的胡麻籽乎?”
写成材料,那可麻烦就大了,古之刀笔吏者,挥笔如刀,既可杀人,亦可救人,下笔如刀,既有无中生有、置人于死地之能,又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之力。
笔只为笔,不再为刀。就看刘干事的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