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廊桥听雨话江南,市井烟火亦成诗

 那句“去做一回,这画中之人”,如同一个无法抗拒的邀请,让所有专家,都收回了远眺的目光,跟随着刘楚的脚步,走下了那座名为“迎宾桥”的石拱桥。

 一步踏下,便仿佛,真的踏入了画卷之中。

 脚下,不再是之前那种带着细微弧度的湖畔小径,而是一条更为宽阔的、完全由青石板铺就的沿河长街。

 石板的缝隙间,填着细密的青沙,还点缀着几丛不知名的、生命力顽强的绿色小草。

 街道的一侧,是缓缓流淌的碧绿河水,河岸,用大小不一的湖石,垒砌得错落有致,既稳固,又充满了自然的野趣。

 而另一侧,则是一排连绵不绝的、两层高的江南民居。

 粉墙,黛瓦,马头墙。

 这些建筑,并非是呆板的复制粘贴,每一栋,都在细节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的,门楣之上,雕刻着精美的“八仙过海”图;有的,窗棂之下,则探出一丛,正开得烂漫的蔷薇;还有的,在自家二楼的廊台之上,挂着两只,装着画眉鸟的精致竹笼。

 “你们看,”何镜山教授的脚步,再次慢了下来,他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赞叹,“这些建筑,看似是民居,实则,暗藏玄机啊。”

 他指着一栋建筑的底层。

 “你们看它的墙体,下半部分,是完整的砖石结构,但上半部分,却是一整面的、可以完全拆卸下来的木质排门。这,便是典型的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铺面’形制!”

 “白天,将这排门卸下,这里,便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临街的商铺,便于招揽生意。到了晚上,再将排门装上,它,便又恢复成了一个,私密性极强的,寻常人家。”

 “一动一静,一商一住,只在这一扇门的开合之间,便能完美切换。这……这才是真正的,属于古代的‘商住两用’啊!”

 一番话,再次让众人,大开眼界。

 他们这才发现,原来眼前这条看似静谧的沿河长街,竟是一条,充满了生活智慧的……“商业街”!

 他们跟随着刘楚,走上了一条与长街并行的、紧邻着河岸的木质回廊。

 回廊的顶棚,用细密的竹篾铺设而成,将午后那略显毒辣的阳光筛成一道道温柔的光影。

 廊柱,是未经精细打磨的、保留着粗犷纹理的原木,上面还缠绕着一些,不知名的藤蔓植物。

 走在这条回廊之上,脚下是“咚咚”作响的木板声;身旁,是缓缓流淌的河水;

 头顶,是斑驳的竹影。

 那份独属于江南水乡的、悠闲而惬意的氛围,瞬间,便将每一个人,都牢牢包裹。

 也就在这时,他们才真正看清了,那些“商铺”里的景象。

 与他们想象中,那些挂着统一招牌、卖着劣质纪念品的“古镇商铺”截然不同。

 这里的每一家店,都像是一个,活着的“民间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