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舟楫云集待高士,一席话本说江南(第2页)
何镜山早已走了过去,他甚至半蹲下身,伸出手,在那光滑而坚实的船舷上轻轻抚摸着。
“不止是榫卯,”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你摸这质感,这触感……这是上了七遍以上的桐油,才能有的温润光泽!桐油这东西,工序繁复,气味又大,现在的仿古建筑,有几个还愿意下这种笨功夫?他们……他们竟然用在了每一艘船上!”
一位专攻船舶史的教授更是看得入了迷,他指着画舫船头那高高翘起的弧度,对刘楚问道:“刘园长,这艘画舫的形制,我看着,似乎带着一点宋代福船的影子,但船身的线脚和水密隔舱的设计,又明显更偏向于明代的漕船。这……这是何讲究?”
面对这专业到极致的提问,刘楚只是淡然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码头一侧,一棵大榕树下。
“先生,您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该由更专业的人来解答。”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这才发现在那浓密的树荫之下,竟还别有洞天。
一张小小的八仙桌,两把长条凳,一位穿着青布长衫、留着一撮山羊胡、面容清瘦的老者,正坐在桌后。他面前,摆着一块醒木,一柄折扇,一壶清茶。
竟是个说书先生。
此刻,他正说到兴起之处,那略带沙哑却又中气十足的声音,清晰地压过了周围的嘈杂,传入每一个排队游客的耳中。
“……要说咱们这青瑶水乡的船,那可就不是凡品了。诸位只知其形,可知其魂?”
说书先生将折扇“啪”地一合,端起茶杯,不紧不慢地润了润嗓子,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这魂,便在这十二座桥上!便在这桥下之水里!”
“话说当年,刘园主欲在此处引水造景,可挖至三尺,便遇坚石,工匠们束手无策。夜里,园主梦见一白须老者,自称乃是此地水君,言说:‘汝欲借我水脉,需得以礼相待。当效仿那洛神行波,一步一景,十步一桥,方可水到渠成。’”
小主,
“园主醒后,恍然大悟!遂请来天下巧匠,耗时半载,费尽心血,根据这河道每一处的宽窄、水流的缓急,乃至两岸的风光,设计建造了这十二座,完全不重样的宝桥!”
“这便有了,那气势最是恢宏的‘迎宾桥’,有了那如长虹卧波的‘月桥’,更有了那艘,横跨河道、如同巨舟的‘乘风桥’!”
“桥建成了,那水脉啊,也就通了。从此,这河里的水,便带着一股子灵气。所以啊,诸位再看水里那些船。那乌篷船,用的是昆仑山巅的铁骨翠竹做的篷;那画舫,刷的是东海千年老蚌腹中的珍珠磨成的漆!”
“坐上这船,您游的,可不仅仅是这江南水乡。您品的,更是这一段,藏在砖瓦与流水之间的,神仙传说啊!”
一番话说得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却又与眼前的实景丝丝入扣,听得排队的游客们如痴如醉,非但不觉得无聊,反而频频抚掌叫好,队伍也在这不知不觉间,向前挪动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