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舟楫云集待高士,一席话本说江南

 那句“魔鬼”般的赞叹,消散在水乡午后温暖的空气里。

 刚刚还因那口“赛博朋克”陶瓮而紧绷的神经,此刻终于缓缓松弛下来。

 专家团的成员们相视苦笑,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被彻底折服后的无奈。

 “走吧,”何镜山教授率先迈开了脚步,他摇了摇头,自嘲般地轻叹一声,“再看下去,我怕我这颗老心脏,要提前向马克思报到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古人诚不欺我啊。”

 刘楚只是微笑着,再次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引领着这群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认知风暴的泰斗们,继续沿着那条青石板铺就的沿河长街,向着水乡深处的码头走去。

 一路行去,之前还让众人赞不绝口的那些民间手艺店铺,此刻在专家们眼中,竟又多了另一层截然不同的意味。

 那位纺纱的老奶奶,她身旁的加湿器是不是也伪装成了某个古朴的陶罐?那位打铁的老师傅,他那熊熊燃烧的炉火,其燃料供给系统,是否也暗藏着什么现代科技的玄机?

 这份疑神疑鬼,让他们看得更仔细,也让他们对青瑶山庄那深不可测的设计功力,有了更为恐怖的认识。

 穿过一条挂满了红色灯笼的曲折回廊,前方的视野豁然开朗,一阵更为喧闹,却又奇异地并不让人感到烦躁的人声,伴随着微咸的湖风,扑面而来。

 码头,到了。

 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由巨大的防腐原木为主体、青石为基座搭建而成的半圆形滨水广场。数十根粗壮的木桩深深扎入水底,支撑着宽阔的木质栈桥。栈桥之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其热闹程度,竟丝毫不亚于他们初入瓮城时的景象。

 然而,与这股热闹相悖的,是现场那井然有序的氛围。

 长长的队伍,沿着栈桥的边缘,排成了几条整齐的“长龙”,却无人推搡,无人喧哗。游客们或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或举着手机拍摄着水乡的美景,脸上都洋溢着闲适又期待的神情。

 这份秩序,让那位社会学专家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轻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你看,这便是环境对人的塑造。整个园区的氛围都在引导游客放慢脚步,遵守规矩,这比一百句‘请勿喧哗’的标语都有用。”

 专家们的目光,很快便被码头上停泊着的那些船只所吸引。

 那不是现代景区里千篇一律的电动观光船,而是一支仿佛从《清明上河图》中直接驶出的、真正的“古代船队”。

 有船体宽大、雕梁画栋、窗棂之上还挂着竹帘与纱幔的“画舫”;有船身狭长、船篷由竹篾和桐油毡布糊制而成、充满了烟火气的“乌篷船”;还有更为小巧玲珑、仅容二三人、可供游客自行划桨的“一叶扁舟”。

 每一艘船,都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老何,你来看!”李敬同教授指着一艘乌篷船的船体,对何镜山说道,“你看这船板的拼接,严丝合缝,找不到一颗铁钉的痕迹。这用的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平头搭掌’榫卯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