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哈达沙漠(第2页)
nAsA 的 Landsat-9、欧洲哨兵二号、华夏高分四号,在同一轨道日拍到了同一张“废片”:
在鸣沙山与月亮湖之间,约 27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像被人用橡皮擦抹过,所有光谱通道返回的都是“nan”。
那不是云,也不是设备故障——因为同一时间,相邻 0.1 经纬度的胡杨林依然绿得刺眼。
于是,各种代号迅速在内部简报里诞生:华夏军区把它叫做“盲肠”;鹰潭国总参则称“幽灵腹地”;而民间论坛早已流传起一个更浪漫的名字——“沙幕”,历史上,这块区域曾是“连体绿洲”。
《西域水记》有载:“哈达之西,有泉七眼,汇而成湖,形如偃月。”那是月亮湖。湖的东北方,一座百米高的风蚀山每日发出鼓角之声,故名鸣沙山。
两者之间,胡杨、柽柳、沙枣连绵成林,商旅称之为“哈达走廊”。
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一场被官方轻描淡写为“气候异常”的沙尘暴之后,走廊在一夜间消失了。
驼队再走进那片坐标,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新月形沙丘。更离奇的是:
——沙粒的粒径分布与周边沙漠截然不同,像是被某种巨大筛网重新分级;
——地下 30 米处的古河道同步失踪,探地雷达只返回一片空白;
——所有指向此区域的指南针都会慢半拍,仿佛时间被抻长了一瞬。
两国曾联合派出考察队,但每一次都在距目标 10 公里处“自然迷路”。北斗与 gps 的坐标同时漂移,无线电静默,直到退出某个看不见的边界,设备才骤然恢复。
久而久之,地图上多了一条“未定阴影带”,两国在边界谈判时默契地跳过这一页。
前年5 月,异常再度升级,先是华夏西北空军的预警机在进行例行巡逻时,雷达屏幕出现“折叠”——一条笔直的航迹在哈达腹地突然 90°折向天空,持续 3.4 秒后消失。
机组以为是大气波导,但同一空域的民航机却毫无感觉,几乎同时,鹰潭国的遥感卫星在红外波段拍到了“月亮湖”重新出现,湖水呈完美的圆形,面积与古籍记录分毫不差。
但当卫星 90 分钟后再次过境,湖水又不见了,只剩下一座新隆起的沙丘,形状恰似湖面结冰的涟漪。
两国科学部门交换数据后,得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那片 2700 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以 4.2 天为周期,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震荡。
每一次震荡,都会留下一条新的沙丘脊线,像一道不断收紧的指纹。
6 月 12 日,联合指挥部成立,代号“驼铃-A”。华夏方派出的是 701 地质所的“沙蜥”小组,携带量子重力仪、太赫兹探地雷达和一台实验型“墨子-u”中微子通讯机;
鹰潭国则贡献了他们的王牌——“沙漠变色龙”特勤队,全员配备自适应光学迷彩服与“寂静之鹰”旋翼机。
计划分两段:
第一阶段,由旋翼机低空贴地飞行,利用沙丘阴影将八人小队投放至鸣沙山脊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