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哈达沙漠(第3页)

 第二阶段,在震荡周期低谷(即“存在”时段)的 47 分钟内,快速穿越至月亮湖旧址,布设 6 枚“时空铆钉”——那是一种基于引力子共振的微型信标,理论上可以把局部空间“钉”在四维网格上,阻止它再次滑脱。

 风险显而易见:如果震荡周期提前或延后 30 秒,小队将随空间一起“失踪”。

 临行前,701 所的顾慎舟教授把一枚老式机械表塞进队长林漠北手里:“电子计时靠不住,真到了盲区,它能听心跳。

 6 月 15 日 04:17,月亮湖最后一次在可见光波段出现。

 旋翼机以 15 米高度切入阴影带,螺旋桨的噪音被消音旋翼和主动降噪系统吞噬,只剩低沉的气流拍打在防沙罩上,机舱里,所有人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05:06,小队抵达鸣沙山脊背。gps 立刻失效,电子罗盘旋转,手表指针像被风拨动的麦浪。

 林漠北掀开舱门,滚烫的沙粒扑面而来,却在离面罩 3 厘米处被一层看不见的薄膜弹开——那是“空间褶皱”的边缘,温度、湿度、介电常数都与外部沙漠不同,像一道极薄的玻璃幕墙。

 他们必须在 47 分钟内跑完 11.4 公里的直线沙丘,而沙丘本身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液化”——每一秒都在重新塑形。

 小队跳下脊背的瞬间,林漠北感到手表慢了 0.7 秒。那 0.7 秒里,他看见远处的月亮湖像一面镜子被石子击碎,湖面分裂成无数片银白,每一片都在反射不同的天空:有的晴朗,有的雷雨,有的布满极光。

 然后一切恢复正常,耳机里传来顾教授沙哑的声音:“震荡提前了!你们还有 38 分钟!”

 他们开始狂奔,太赫兹雷达在脚下 12 米处扫到一条“空腔”,形状像倒置的古城。“那是古河道!”通信兵罗南惊呼,“它没消失,是被折叠到地下!”

 话音未落,沙丘突然塌陷。小队连同 800 吨黄沙一起坠入空洞,失重感只持续了 1 秒——空间在这里变得像折纸。

 他们落在一条干涸的河床上,头顶的沙幕像被缝补的天空,透出冷白色的光。河床两侧,胡杨林的枯根如同白骨,却诡异地保持着新鲜的绿色。

 更远处,一座由黑色玄武岩构成的“门”矗立在河湾,门上刻满了无法识别的符号,像风蚀,又像电路。

 顾慎舟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中微子通讯……不稳定……你们……在‘口袋’里……”林漠北低头看表:机械表停了,秒针卡在 38 分钟的位置。

 他意识到,时间在这里不是流逝,而是堆积。小队靠近玄武岩门时,所有电子设备同时重启,屏幕上跳出一行字符——“欢迎回来,维护者。” 随后是一段音频,像是无数人在同时低语,却能分辨出每一个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