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革除藩镇(第2页)

 再说削夺其权。在此之前,地方的节度使除了管辖其官衙所在州府的政务外,他们另外还兼管该州下属的郡县。从这时候起,他们的这个权限就开始受到限制甚至是被剥夺了,或是他们管辖的地盘从此变小了,或是某些州县直接就变成了中央直管。当然,这个政策并没有一刀切,而是一个缓缓推进的步骤和过程,直到最后温水煮死青蛙。发展到最后节度使就成为了一个尊贵显达但却没有任何实权的虚职,朝廷空降的文官则全面接管了节度使手里的地方行政权。不过,即使是诸如知州一类的地方行政长官也不是可以从此大权独揽变成新型的节度使,在他们下面赵匡胤还设了通判一职,这个官职名义上是地方的二把手,但此人却有监察甚至是公开弹劾一把手的权力。

 除此之外,此前的节度使拥有对囚犯的生杀予夺之权,但从此以后地方的所有死刑判决权在原则和程序上都收归中央。

 最后说制其钱粮。赵匡胤只是一道政令就强行剥离了节度使手中的财政大权,全国各地的钱财和粮食、盐铁等物资的存储用度和转运都由朝廷派驻到各地的转运使掌管,而且这个转运使与地方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并无任何的隶属关系。

 如此三管齐下,军政财就此形成三权分立之势,此前节度使驻守一方、统管一方、称雄一方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

 靠着强大的军事威慑,赵匡胤的这些政策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推行。毫无意外的是,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赵匡胤的那些前辈做梦都想办到但却至死也没办到的事被他办成了。

 需要说明的是,赵匡胤的军事改革并未在全国施行一刀切的政策,对于边关重镇他另有安排和政策。这些地方除了原有的驻军,另外还有他根据形势需要所派过去协防的禁军,而且这些地方都有一个他亲自委派的得力干将坐镇。有这些人在那里守着,宋朝的边境防线在遇到攻击时绝不会瞬间崩塌,等到他们在前线顶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他派出去的援军甚至是他亲率的大军也差不多赶过去了,如此一来什么事都不会耽误。

 此外,赵匡胤还赋予了那些边关守将一定的财权和便宜行事之权。他们可以在边境上与外族人进行通商贸易,可以视情况自行赏罚将士,可以用金钱招募当地的健儿为私勇以及收买敌方的人员作为间谍,而赵匡胤也特许他们不用向中央政府上缴财税。不过,这些边将们也不能有太过出格的行为,赵匡胤为此给他们派了一个监军以行使全方位的监督和纠劾之权。

 当然,为了表示对守边将领的恩宠,赵匡胤在京城里给这些边关主帅分别盖了大别墅,让他们的家人在生活上可以衣食无忧,他们也可以在前方安心守边。赵匡胤这样做绝不是为了想以此要挟他们,因为他并没有强行要求这些人必须把家人留在京城。在这一点上,赵匡胤比他的那位伟光正的弟弟要温柔得多,要知道后来的太宗陛下在登基之后可是强令各位节度使和守边大将必须把自己的儿子而且是长子送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