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革除藩镇(第3页)

 有的人可能知道赵匡胤当政时期手底下威名赫赫的宋朝“边关十四将”,他们驻守在大宋的西北和正北方向,他们也是赵匡胤在平定南方诸国时用以防备吐蕃、回纥、党项、北汉和辽国的铜墙铁壁。这些人分别是:镇守原州的王彦升,屯驻关南的李汉超,驻守瀛州的马仁瑀,屯兵常山的韩令坤,守卫易州的贺惟忠,驻防棣州的何继筠,驻屯西山的郭进、守备晋州的武守琪、驻军隰州的李谦溥、控扼昭义的李继勋、卫戌延州的赵赞、防卫庆州的姚内斌、聚兵环州的董遵诲、拥甲灵武的冯继业,这些人共同构筑起了大宋的北方长城。很遗憾,有鉴于石敬瑭所挖的那个大坑,宋朝的这道北方长城是用血肉做成的,始皇帝修筑的那道长城终北宋一朝也没有完全夺回来。

 尽管上述这些人的统兵能力以及个人的道德操守各有差异,但这些人都是清一色的有血性且知兵事的武将,终太祖一朝这些地方几乎都稳如磐石,凡是敢于前来挑衅的敌人都没有吃到什么好果子。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替赵匡胤守住北方边疆,所以赵匡胤才可以在统一战争的初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削平南方诸国上面。

 还是那句话,后来宋朝边关力量变弱乃至于在辽国人和金国人面前不堪一击实在是非赵匡胤之罪。在这方面他的继任者赵光义做的还稍微好那么一丁点,虽然在赵光义当政期间把宋朝的军事搞得是一塌糊涂,他甚至是葬送了宋初最为能征善战的第一代禁军,但至少赵光义知道在边关重地需要重用和依靠武将来稳固边防。然而,赵光义的子孙们在后来却总是派出书生文官去主持边关大局,而那些长期驻守边关的将领则成了给这些不知兵事的文官打下手的马仔,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就只能是贻笑后世抑或让后世之人捶胸顿足。

 所谓的重文抑武,这口锅赵匡胤没有理由去背,在国家行政领域实施这个政策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军事上赵匡胤也从未让一个文官去领兵打仗或者让其镇守边关。别拿王明说事,赵匡胤确实在攻灭南唐期间重用了身为文官的王明,但这是因为王明在此之前就凭真本事在贺州之战里立下了赫赫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