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多事之秋(第2页)

 以上便是赵恒对辽国的战事应对之策。相比之前,宋朝此次边备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他们开始发动群众对辽军进行广泛的人民战争,而不再是如之前那般完全只是依靠朝廷的正规军,意即全民皆兵全民备战。当然,除了辽国这个最大的敌人,西北的李继迁也需要宋朝对其进行严加防范和戒备。赵恒任命天雄军都部署、禁军殿前副都指挥使、保顺军节度使葛霸(赵光义的早年王府武职幕僚)为邠、宁、环、庆四州都部署,原镇州路副都部署杨琼为其副手总理西北方面的战事。

 辽国人和党项人现在是时刻悬在宋朝头上的两把利刃,这是关系到宋朝国防安危的外患,而在内部除了此时的王均之乱,赵恒还有让他不得安生的事。

 宋朝在这一年南北两个方向都遭遇天灾。北方是黄河在郓州段发生了决口,而在洪水肆虐的同时天上还大雨不止,赵恒征调了三万军民前去堵塞决口,但这种事别说是在古代,就算是在当代也是件难办的事,黄河的这次决堤直到半年后的十一月才被成功地堵住。

 北方是水患,南方的两浙地区则是旱灾,而由旱灾导致的粮食欠收和瘟疫才是最让人头疼的事。这场旱灾和瘟疫导致两浙地区饥民遍地饿殍遍野,逃难逃荒的路上几乎随处可见倒毙之人。因而,赵恒在北方抗洪的同时还得在南方抗旱,如此局面朝廷如果不尽快予以赈济难保不会在两浙地区出现又一个王小波和李顺。

 河北与两浙地区在灾后需要赈济和抚慰百姓以及进行灾后重建,而刚刚遭遇战火涂炭的黄河以北以及正在经历战乱的蜀川两地同样需要进行民众的抚慰和生产与生活的重建。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宋朝统治稳定性的大事,稍有差池就有发生民变的可能。于是,大赦天下以及对受灾地区进行减税减赋等政策相继颁下,然后赵恒还分派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安抚百姓并组织恢复生产。与此同时,诸如科举之类的国家大事还得照常进行。

 不管这个国家现在有多困难,身为皇帝的赵恒只要是出现在公众场合里他就得时刻保持微笑、时刻用自己外在的平和与镇定去打消那些大臣们对他的怀疑以及安抚那些人心思动的民众。

 请注意,在赵恒做这些事的同时王均之乱可是还未得到平息,而李继迁也是在西北大地上蹿下跳,宋朝最为忌惮的辽国更是让赵恒时刻绷紧着神经。好在辽国在上次出兵之后也需要休养生息积蓄国力,赵恒暂时无需担忧对方会在短期内再次出重兵南侵。可是,这并不妨碍辽国持续不断地给宋朝添堵,谁让人家有一个永远精力旺盛的好女婿李继迁呢!

 如果说上述之事让赵恒感到心烦意乱,那么在此期间所发生的另外两件事就让他感受到了锥心之痛:四月,赵恒的大恩人、前宰相吕端病逝。九月,彰德军节度使、卫国公张永德逝世。

 虽说吕端在病逝之前就已经远离了朝堂,虽说张永德这些年也没怎么在前线去与敌拼杀,但这两人在军政系统的地位和影响力可是非同一般。简单来说,这二人都堪称国之镇国柱石。吕端自是不必多说,此人在几十年的官宦生涯里从最基层的小官一步步靠政绩、情商和人脉且几经起落最后成为朝堂之上的第一人,他的这份资历和威望可以说在国中鲜有能出其右者,而他在赵光义死后迅速扼杀了李太后和王继恩试图另立新君的阴谋从而稳定了宋朝的朝局更是堪称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于国家和天下子民他有大功,于赵恒本人他更是有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