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范公入仕(第3页)
应天府书院是当时北宋的四大官办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而且这里大儒云集,英才辈出。关键的一点是,这里不用给学费。为了激励自己刻苦用功,身上并不缺钱的朱说每天的饭食是一块前夜煮好的稠粥,他将其划为四块,每日分作两次就着咸菜而食。冬日苦寒,每当犯困之时他以冷水敷面然后继续秉烛夜读。
他的同窗皆不能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应天府留守的儿子见其每天都吃稠粥便以为他是家境贫寒才致如此,这位官家公子出于好意便送给朱说一些美食供其食用。可是,有一天这位官二代发现朱说对他送来的美食竟然一口未食甚至都已经发霉变质了。这位好心的官二代顿时大怒:“你朱说这是什么意思?我好心给你送吃的,可你这是要刻意给我展现你的一身傲骨吗?”
朱说先是对其躬身一揖,然后解释道:“我并非是不愿意接受你的好意,只是我已经习惯了每日吃粥,一旦享用了你的美食我担心自己日后就咽不下这稠粥和咸菜了。”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朱说不可能将自己的身世告知于自己的这位同窗。以他养父的财力,他完全不用过这种清苦的日子,可那毕竟是养父,他内心所期望的是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养活自己和母亲,而不是寄人篱下靠他人的施舍度过此生,否则他又何需这般“作践”自己呢?
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朱说夜以继日地在书院里刻苦攻读,别人闲暇之时赏花望月结伴郊游,而他还是窝在教舍里以诗书为伴且不以为苦。最为难得的是,换了别人可能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变得心理扭曲,但这个自幼就被母亲的细心呵护以及少时在寺院里被佛家香火熏染的青年却胸怀博大,对这世间万物和人间百态都以一种包罗万象之心容纳于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后来是这样说的,如今也是这样做的。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这便是朱说在此期间做作的一首抒发内心情操的诗,其寡欲淡然但又不失厚重的儒雅之风翩翩跃然纸上。
公元1014年,宋真宗赵恒前往亳州祭拜老子之时路过应天府,全书院的师生都争相前去一睹当今天子的圣颜,但朱说却闭门不出继续看他的书。同学跑来拉他一块去看皇帝到底是何等的尊容,但他却随口说道:“不急不急,等哪天考中进士我定然能与天子相见。”
果然,第二年他就科考中榜并在崇政殿见到了当今天子。这个朱说想必很少有人听说过,但这是因为这并不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本名,此人便是日后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一代名臣,他的名字叫做——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