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功过是非(第3页)

 此外,当赵祯登基之后,这个只有十来岁的孩子所面临的是权臣当道和母后专权的政局。赵恒不但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帮可堪比吕端、李沆和吕蒙正一类的贤臣和能臣,而且他也没有给自己的儿子攒下一分钱,反而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看样子赵恒比他父亲能挣钱,毕竟账面上的数目是那么具有说服力,但赵光义虽然挣得没他多,可每年却能够维持收支的平衡甚至还小有盈余,反观赵恒虽然挣得多但花得却更多,他每年是入不敷出。宋朝在天禧末年的财政收入是2653万余贯,但财政支出却高达2714万余贯,也就是说宋朝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

 这里面的原因再明显不过了,因为赵恒太大方了,无论是对自己的臣子还是子民他都不吝赏赐(尤其是在拜神运动的初期),这赏赐不单是金钱,也包括各种物件、绫罗绸缎以及酒食等各类物资,这些东西说到底其实也是白花花的银子。赵恒可以说自己身为皇帝无负于自己的大臣和子民,无负于身边的所有人,可他却有负于祖宗社稷,有负于自己的儿子(很遗憾,赵恒就一个儿子,而他的这个儿子又没有子嗣,因此我们只能说赵恒有负于他的儿子,而不能说他有负于他的子孙)。

 作为宋朝第一个在深宫内苑里长大成人的皇帝,赵恒在很多方面都不及他的前辈,比如刘恒,比如刘庄,再比如李治。不过,相比这些人,赵恒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他的仁德,他的谦卑,他对吏治的整顿,他对农业发展和司法公正所倾注的心血和精力,他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他对士大夫阶级的礼遇和赏赐,他对百姓疾苦的怜悯和赈济。以上种种都让他无愧于一个“仁君”的称号,而在这方面他的儿子赵祯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他的基因。

 遗憾的是,仁君未必就是一个好皇帝。赵恒确实把宋朝带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宋朝享受了赵恒带给它的诸多光环和好处,可也势必要承受由此而在暗地里开始发酵的诸多弊端和隐患。

 最后,就让我们用赵恒所作的《劝学诗》来为他做最后的告别: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