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仁宗亲政(第2页)

 面对赵祯一副因为失去母亲而颓废不已的样子,被刘娥这些年压制得快要变态的赵元俨是气不打一处来:“我的陛下,你快别为那个女人难过了!不值得!我告诉你,你哭的这个人根本就不是你的亲妈,她是害得你和你的亲妈至死不得相见的恶女人。你的亲妈就是之前就已经过世的李宸妃,而且她还是死于非命,我猜她肯定是被刘娥那个老女人给害死的!”


 正处于极度悲痛之中的赵祯当场就傻了!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劲爆了,二十多年了,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其实另有其人,而且他这些年来竟然把自己和生母的仇人给当成亲妈来服侍!这怎么可能?更何况,八皇叔你这些年一直都跟个疯子一样总是说些疯话,谁知道你这回是不是疯病又犯了,谁能保证你说的这些话都是真的?


 任凭赵元俨如何气得跺脚,赵祯就是不信,然而这种宫内宫外近乎于人尽皆知的事想要查清楚简直易如反掌,随便找来几个老太监或老宫女,或是直接把宰相吕夷简叫过来,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不管赵祯最后是如何去求证的,总之他在得到真相后是彻底傻了!


 紧接着,两宋所有帝王里哭得最为死去活来、最为伤心欲绝的戏码上演了,这一次的天子之泪就连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和宋钦宗恐怕都远远不及。在了解到自己的身世真相以及自己生母的人生遭遇后,赵祯在自己的寝宫里连续数日放声痛哭,什么军国大事他全然都顾不上,这一刻他只是一个对自己的母亲无比怀念且自觉罪孽深重的孩子。等到眼泪干涸之后,赵祯这才提笔下诏公开罪己,然后又追尊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并与自己的父亲赵恒合葬于永定陵。


 庆幸的是,不管赵祯此时的仇恨和愤怒有多深,但他毕竟是一个从小就被爱所滋养的人,刘娥爱着他,他的养母杨氏也给予了他无限的母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再怎么发狂也不至于做出太过疯狂的事。换了别人兴许早就将刘娥的尸体给五马分尸了,比如后汉的末代皇帝刘继元或者南汉的末代皇帝刘鋹之流。


 对于赵元俨所说的“李宸妃死于非命”,赵祯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李宸妃当年出殡的事他是知道的,那可谓是绝对意义上的风光大葬。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两个版本,一说是赵祯让自己的舅舅李用和去查看了自己生母的棺椁,想证实一下其是否真的是死于非命,一说是赵祯亲自去了洪福院并打开了生母的棺椁查验遗容。无论是哪种版本,最后他们所看到的是李宸妃安静地躺在注入了水银的棺椁里,其面目亦如生前且是以皇太后的服饰入殓。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赵祯是亲自去查看了李宸妃的遗体,毕竟身为人子且是一个历史知名的大孝子,他比谁都想一睹母亲的尊容。


 在终于得见母亲的面容后,赵祯再次情难自禁地当众痛哭流涕,可在目睹母亲是用此等规格入殓后,他对刘娥的愤怒也瞬间转为平和。他对左右含泪以道:“人言岂可信哉!自今大娘娘(刘娥)平生分明矣!”


 也就是说,赵祯认为他的八皇叔有言语夸大之嫌,而他也完全原谅了刘娥对他母亲的夺子之仇以及对他自己的夺母之恨,他对刘娥现在只剩下了感激。这二十多年来,刘娥对他怎样只有他才是最清楚的,若是没有刘娥也未必会有如今他这位大宋的天子。由此,本来准备对刘娥的族人(刘娥前夫龚美的族人)施以天子之怒的赵祯转而对其更为优厚。


 以上种种我无意再浪费笔墨,但我只想说一句:这就是在爱的怀抱中长大的孩子与那些在仇恨和被人鄙视和轻贱当中长大的孩子所最大的不同,因为我曾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所以我也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即使我会愤怒发狂,但也是被限定在了能量可控的范围之内,而非不可控扼。换言之,你能想象如果赵祯是朱元璋那种人,那么此事会如何收场吗?


 在赵祯的心绪渐渐平复之时,有一个人却在此时是喜不自胜——大宰相吕夷简。正是因为他当初竭力劝谏刘娥要为李宸妃风光大葬,所以才有了如今赵祯的温和以及刘氏一族的荣华依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则是赵祯对他的感激。吕夷简在这件事情上的所作所为可谓是一石数鸟,如今赵祯感激他,刘氏一族也感激他,就连刘娥身边的那些太监也都感激他,可以说是他这一招既保住了宋朝的稳定和颜面,也保住了赵祯那颗原本就淳朴善良的心性,更保住了刘家以及罗崇勋等大太监们的项上人头。在这起事件中,吕夷简获得了赵祯空前的好感,这为他从此以后在政坛上的呼风唤雨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除非赵祯比他死得比他还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