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研究报告

《关于超高校级的悖论学家罗素的观测实验报告》

 观测时间:?月?日

 观测对象:罗素

 观测者&报告撰写人:北鸣忍

 实验目的:

 1.主要目的:通过对于同类“超高校级的悖论学家”罗素的观察,研究其为人处世的心理并尝试理解,由此过程之中找寻真正的“我”。

 2.次要目的:帮助早川探寻罗素于浴室中消失之谜。

 实验场所:由于观测对象喜好独来独往,行动捉摸不透,暂且锁定在其私人房间、研究教室、瑜伽房和杂物间四个地点寻找其踪迹。

 前期观测结果总结:

 1.观测对象对于言语间的逻辑悖论尤为在意,且逻辑间的正确与否,大于其道德观念立场。在先前几场学籍裁判之中,立场相反的两方相互发言,观测对象不会选择依据发言者的道德水平与状态而支持某一方,而是根据两方发言的言语逻辑紧密程度,进行选择性站队。

 其具体表现为:运用一大串言语,攻击逻辑更为薄弱的那一方。若发言两方逻辑水平相当,观测对象的立场则会两边摇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令人意外的是,观测对象在除学籍裁判的场合,并不会过于在乎他人的言语逻辑表达。

 结论:观测对象对于逻辑,有一种潜在而不自知的完美主义,并将其在某种程度上视为衡量人的标准。一旦观测对象在学籍裁判上出现逻辑漏洞,他会展现出非常明显的沮丧和失落。若有人对他的逻辑提出“逻辑无用论”,观测对象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如同自己被否定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来看,观测对象在学籍裁判上的清醒、认真的表现,更近乎于一种可随时切换的工作状态,这或许可以解释观测对象平日中不会对逻辑深究的原因。

 由此可暂且大胆推测,观测对象在逻辑研究方面可能含有隐藏的心理创伤。成为“悖论学家”可能并非出于对逻辑的热爱,而是某一种“工作”。探究观测对象对逻辑如此看重的原因,可以更好掌握观测对象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