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继续行星开放
在月球建造基地和在南极建立基地是有很大区别的。越接近生物的生存环境,建造基地的条件就越简单。尽管南极建立科考站一样要应对高温,却不用担心水源。
如果是月球基地解决水源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宜居带上的类地行星更容易进行开发。对于资源有限的李月来说,在开发的行星上就地取材更合理。
缺少明显水源的行星,李月就开发成矿产星,如果是水源充足就开发农业和畜牧业。动物植物正常情况下,是不可以随意移植的。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菌群让植物移植的存活率极低。
不过有针对性的纳米机器人作为杀虫剂的情况下,有害的微生物根本无非靠近植物就会被纳米机器人销毁。这种物理杀虫,清理有害微生物的行为对于星巢基地来说属于最节约能量的方式。
矿产星的要求不高,只要资源较为集中,重量合适,密度合理,行星稳定就行。目前被开发成矿产星的行星上下的温差超过200度,也就是最高100度,最低零下100度。
6号星、10号星的环境较好,温度适宜,非常适合开发成生态星,生存粮食和养殖。温度的温差只要不超过上下50度,也就是最高50度,最低零下50度。
只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都算是温度适宜。如果超过上下50度就那环境就有点恶劣了。植物和动物想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将很难以生存和繁衍。
每个恒星都有一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有一个宜居带,每个宜居带上都有最少一颗类地星系。宜居带就是距离恒星不远不近的位置,与恒星的距离就是它们保持温度的关键。
种植粮食的方式是标准的温室大棚,能制造玻璃的情况下,只要再玻璃上增加遮挡物就可以控制日晒市场。玻璃温室内可以随意控制温度。如果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双层真空玻璃进行保温。
种植的植物在水源充足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会生长的很顺利,动物也能在这种环境中安静的生活。实际上还可以在玻璃上安放投屏,模拟自然环境。
随着行星开发的进度越来越高,各种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更新中。技术是需要基础的,比如材料科技和前置基础技术。没有材料就造不出合格的产品。
没有前置技术就无法扩展到更高级的技术。比如想造战舰,却不能制造合金。想制造合金又不能大规模采矿。那么战舰就不可能造出来,至少战舰的合金装甲造不出来。
换成普通的文明,就算有开放的技术,也会因为经济,社交,人口基数,待遇福利的各种各样的麻烦而分心。雷猿们不会有这样的麻烦,所有的产出都会被星巢基地回收。
任何劳动都有相应的回报,任何意外都有补偿,任何符合要求的申请都会被通过。雷猿们要完成的就是每日几个小时的固定工作时间和规定内需要完成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