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塞外一片雪
第246章 无情的大清洗(第3页)
在国家层面,政府委员71人,有51人被处死,2人因不堪压力自杀;候补政府委员68人,有47人被处以极刑。
约瑟夫为何要如此大开杀戒?后来据影密卫深入分析,苏俄军队的奠基人托洛茨基被约瑟夫排挤,而约瑟夫又难以完全掌控军队。于是,他借着基洛夫事件这一契机,在政府和俄军之中展开大规模清除异己的行动,试图通过这种极端手段,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场大清洗之中,苏俄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黑暗。道德底线如同被洪水冲垮的堤坝,瞬间崩塌。诬告、陷害之风如同瘟疫般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为了自保,人们纷纷出卖亲友,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之中。民众生活在无尽的恐惧里,人格被严重扭曲,这种消极影响如同毒瘤,深深扎根,持续影响了数代人。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时常发生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或是为了谋取私利,开始互相揭发检举。甚至出现了儿子揭发父亲叛国的事情,父亲因此被无情枪杀,而儿子却被奉为所谓的“国家英雄”。这样违背人伦常理的现象,在当时却屡见不鲜。
据后来的统计,这次大清洗之中,被处决的人数竟达到五百万之多,而被牵连的人数据说多达几千万。仅仅约瑟夫一人亲自签发的处决令,就多达八十万份。死在内务部头子叶若夫手里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那堆积如山的尸体,仿佛是对这场悲剧最无声却又最震撼的控诉。
然而,讽刺的是,叶若夫最终也没能逃脱命运的审判,他也死在了约瑟夫的手里,成为了这场疯狂运动的又一个牺牲品。这场大清洗,给苏俄带来的伤痛,犹如一道深深的疤痕,永远刻在了俄罗斯的历史长河之中,警示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