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塞外一片雪
第312章 新的“堡垒计划”(第3页)
朱由检此举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深远谋划。一旦大明王朝的工程师和工人进入莱茵金属、克虏伯、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德国知名企业,协助优化生产程序、进行生产管理,产量提升的同时,德国的军事技术也将逐渐暴露在大明王朝眼前。久而久之,德国的军事技术迟早会被大明王朝的工人所掌握。这意味着德国的工业体系或将被大明王朝接管,亦或是与大明王朝的工业体系深度融合。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大明王朝的科技实力极有可能与德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德国,成为引领全球的第一工业强国。
这无疑是一场阳谋,几乎无解。元首心里明白,自己即便不想接受,也别无选择。否则,以德国当下的工业产能,最多勉强支撑一年半,届时,等待他的必将是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这一点,朱由检早已洞若观火。
其实,以元首的聪慧,又岂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近些日子,希特勒每日都不得不依靠药物来维持神志清醒。
德国可征召入伍的年轻人日益减少,无奈之下,只能从工厂抽调工人奔赴前线作战。石油储备几近枯竭,即便加上朱由检支援的50万吨石油,德国上下勒紧裤腰带节省了大半年,也才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百多万吨石油,仅够勉强支撑一场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国西部在美英的持续轰炸下,武器弹药产量逐日锐减。就拿坦克产量来说,一年仅有几千辆,即便产量最高的年份,也不过辆(难怪被称为战争狂人,就这点产量竟敢挑起世界大战?)。反观苏联和美国,一年的坦克产量动辄在3万辆左右,甚至更高。
如此悬殊的对比,这场战争的胜负,在明眼人看来,早已不言而喻。德军如今最大的依仗,便是那些历经数次重大战役洗礼的老兵,一旦这些人损耗殆尽,德国便再无回天之力。此刻,德国正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倘若元首不向大明王朝低头示弱,即便神仙下凡,怕也难以挽救德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