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瓜分苏联地盘

八月十五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注定被历史铭记。在这一年,苏联向德明联军投降,这一事件宛如投入国际局势湖中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对德明两国而言,更是成为举国欢庆的“节日”。苏联投降后,其庞大的国土与丰富的资源被德明两国无情瓜分,世界格局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国土分配来看,德国因提前发动战争的先机,占据了苏联在欧洲的大部分宜居土地与密集人口区域。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皆落入德国掌控之中。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农业与工业基础相对雄厚,对德国的经济与战略布局意义重大。然而,德国看似占尽便宜,实则暗藏隐患。斯拉夫民族对日耳曼人的管理本就心存抵触,日后德国为了维持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不得不投入巨额经济成本用于安抚、建设与防范,社会矛盾与经济负担将如影随形。

 

大明王朝则将势力延伸至中亚各国。双方划定边界,从南起罗斯托夫到斯大林格勒,沿着伏尔加河到喀山、基洛夫一线以东,皆为大明王朝的实际控制区域。中亚地区资源丰富得如同宝藏之地,尤其是石油产区,仅仅一个巴库油田,便让大明王朝赚得盆满钵满。此外,广袤的哈萨克斯坦等地,资源种类繁多且储量巨大。而且,此地人口相对稀少,对于大明王朝而言,管理成本较低,能够更高效地整合资源,将其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战俘分配方面,德明两国采取平分原则,各自管理。而在军火物资的归属上,遵循谁控制谁拥有的规则。德国在此处吃了大亏,由于主动向德国投降的苏军较少,致使德国获得的物资远不及大明王朝。特别是苏军的装甲部队,多数带着坦克向大明王朝投降,进一步增强了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与苏联的投降,意义深远。对于德国而言,极大地扩充了领土与势力范围,成为欧洲大陆当之无愧的霸主,国际地位急剧上升,在欧洲事务中的话语权空前增强。但同时,庞大的占领区带来的管理难题与潜在的民族矛盾,也成为悬在德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