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第2页)

 之后就是晶体管核心工艺的研究了,也就是通过氧化、光刻、扩散等,从而来实现器件小型化与稳定性。

 从锗台面晶体管,转向硅平面型晶体管,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表面钝化减少漏电。

 而这个国内突破有些难,不过前世早就有人想出了办法,那就是用显微镜+紫外灯搭建“土光刻机”,来制造出硅平面型晶体管。

 这个方法在前世1963年的时候,被国内王教授团队突破,一举打破了技术封锁。

 李枭也是把几种方法作为建议,写到了研究报告上。

 除此之外,想要研究出集成电路这还不够,还需要介质隔离技术和金属化与引线键合技术。

 介质隔离技术就是在电路元件外围,形成反向偏置的p-n结,它的作用就是阻断电流横向扩散,这样就能解决集成电路中,相邻的元件短路难题。

 而这一项技术到了后世,也是经过了数代的演化。

 最开始是p-n结隔离技术,等到60年代后期又变成了氧化硅介质隔离技术,再往后就是浅沟槽隔离。

 这个就要等到80年代去了。

 等到00年以后,三维隔离法也会出现,李枭拿出的就是p-n结隔离技术,和二氧化硅介质隔离技术,两种研究的方向。

 不过也只是研究的方向,其中只涉及了一些理论,但具体该如何施行,这个就要靠团队一起研究了。

 金属化与引线键合技术,最初版本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热压键合。

 所谓的热压键合就是通过加热加压将金丝连接至芯片焊盘,这个很简单,以国内现在的技术也制造的出来。

 而60年代以后的技术就是键合技术,键合技术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球键合,另一种是楔形键合,这两种技术也是60年代工艺化标准技术。

 这一用就是30年,等到90年代这才又一次取得了突破。

 只有先把这些搞懂,才能制造出简单的集成电路,当然复杂的集成电路就要上设备了,就比如制扩散炉、光刻机、镀膜设备。

 这些就不着急了,像是光刻机,1960年首台才被制造出来,镀膜设备也要等到60年代,至于制扩散炉虽然现在已及出现,但存在掺杂不均匀问题,想要解决至少要等到80年代以后去了。

 现在的常压闭管扩散炉也算是够用,制造出来的集成电路,足够组装第三代计算机。

 至于其它的一些设备,这个李枭也需要好好研究研究,他打算等到计算机研究所,先研究完基础材料,然后在研究这些设备,到时候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