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任命下达,启程北上,见大哥,袁世凯相邀

 仪鸾殿内的新政御前会议结束后,清朝政府的职能部门开始高速运转。 

 一条条命令以御旨的形式,下发到全国各省,然后是府、县。 

 所有层级的官员都要执行命令。 

 同时,以清廷中央的名义电告外国使者,展现大清改革之成果。 

 新政大臣们更是要讨论商部、学部、废除科举等大事,最后通告全国。 

 当然,这种大事肯定不会一蹴而就,至少还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打磨。 

 不过,很多事情却都可以提前开始进行或者准备了。 

 1903年4月25日,李奇维收到吏部给他发来的通知。 

 让他在5月15日之前,进京面圣,然后在吏部挂号授职,出任管学副大臣。 

 清朝任用官员有好几种情况,但不管何种方式,有权力任命官员的只有皇帝和吏部。 

 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命,比如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以及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吏部没有发言权。 

 这一权力是皇帝独有的,官方称为“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经过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级官员,当然也可以任命低级官员。 

 光绪封李奇维为管学副大臣,用的就是特旨授的权力。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吏部整理好官员名单,再由皇帝定夺,这种形式称为“开列”。 

 若是皇帝不同意吏部的决定,则名单上的人就不能上任。 

 因此,清朝吏部的权力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任用中下级官员。 

 而中下级官员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吏部要想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就必须根据官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具体有六种情况,称为“六班”。 

 第一种是除班,指官员初次入仕的班次,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入仕,都要进入除班等候初次授职。 

 科举、恩荫、捐纳、特旨等等,有好几种方式都可以得到官身。 

 当然如果是非科举出生者,则会需要很多考察,名次也会排在后面,分到的官职也属于次一等的。 

 第二种是补班,指官员本来就有官职,因为某些原因暂时离开岗位,现在又返回了,需要重新任命。 

 第三种是转班,指官员品级不变,在同一个衙门内转任别的岗位,一般而言都是升迁。 

 第四种是改班,相比转班,改班的范围更大,不局限于本衙门内。 

 第五种是升班,很好理解,就是升迁,是所有官员梦寐以求的。 

 第六种是调班,指某些特别的职位,如果原任离职,就需要特定的官员去调任。 

 这类情况一般是专业性较强的职务,比如漕运、河道、钦天监等。 

 李奇维虽然是光绪特旨授的官员,但是他依然需要去吏部挂号,走个流程。 

 他这种情况,就是通过除班的方式去上任,不过职位已经提前确定好了而已。 

 李奇维之所以想了解清朝的官员任用制度,就是为了将来给何育杰他们也弄个官身。 

 这样自己的黄埔理工大学,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清朝的官,满打满算也只有8年多的保质期了,但是不用白不用。 

 于是,李奇维带着已经返回的李三,踏上了北上之路,他决定见光绪一面。 

 他倒要看看封建时代的皇帝,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至于自身的安危,目前看已经不用担心了。 

 各方势力都没有把他定义为危险人物,只是一个技术性官员而已。 

 由于时间充足,李奇维决定达到京城后,先去找自己的大哥李伯开。 

 5月7日,李奇维和李三从塘沽下船,然后主仆二人便朝京师赶去,准备先去新军所在地。 

 清朝所谓的新军,也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动。 

 1894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溃败后,为了维护统治,开始效仿西法整顿旧军,改练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