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任命下达,启程北上,见大哥,袁世凯相邀(第2页)

 同年,清朝任命广西按察使胡燏(读玉)棻(读分),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军,称“定武军”,人数为4750人。 

 1895年10月,定武军驻地从马厂转移到小站,小站练兵自此开始。 

 同年12月,袁世凯接管定武军的督练事宜,重新制定了各种新军制度,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 

 他对定武军进行了整顿扩编,使人数达到了7000人,并改名为“新建陆军”。 

 同一时期,清朝在其他地方,也分别组建新军。 

 其中有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这两军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并称北洋三军。 

 慈禧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务,决定成立一支新军守卫京师。 

 1898年12月,清朝任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三军和部分旧军,成立“武卫军”。 

 这也是后世北洋军阀的渊源。 

 武卫军分为前后左右中,共五军。其中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编为了“武卫右军”,但其内部组织基本不变。 

 在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编练了自己

的新军。 

 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创立自强军,两江总督刘坤一也创立新军。 

 1899年,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奉命,从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 

 这使得他躲过了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得以保留实力,成为他以后最大的政治资本。 

 而且他在山东境内,以剿匪名义,大肆扩充武卫右军,使人数达到了近两万人,成为当时清朝最强的一支军队。 

 1901年,袁世凯接任李鸿章,以42岁的年龄,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末政坛上堪称奇迹。 

 他的武卫右军也随他离开山东,前往京师,驻扎在京师南苑,成为朝廷拱卫之军。 

 1902年,日俄矛盾加剧,清朝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命袁世凯扩充新军,以便扩大驻防区域。 

 于是,袁世凯派王士珍选募壮丁六千,带至保定训练,称“新练军”。 

 真实历史上,在1904年,清朝成立总理练兵处(奕劻已提出建议),负责训练新军。 

 清廷任命奕劻为练兵处负责人,而袁世凯则为实际管理者。 

 并正式划定军制,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等,待遇依次递减。 

 接着,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朝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 

 每镇官兵定额为12512人(相当于后世的师),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 

 并按照从上到下的等级划分管理层次: 

 镇(统制)、协(协统)、标(标统)、营(管带)、队(队官)、排(排长)、棚(棚目)。 

 1905年,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被改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也是后来他的北洋六镇的核心。 

 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的统制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担任。 

 从此,袁世凯有了争霸天下的雄厚基础。 

 定武军、新建陆军、武卫右军、北洋常备军。 

 新军的历史,就是伴随袁世凯崛起的历史。 

 李奇维的大哥,李伯开,在小站练兵时,就已经跟随袁世凯了。 

 如今他就随军驻扎在京师南苑。 

 身为一营之管带,李伯开的时间几乎都在军营中度过,不能自由出行。 

 而且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所以,即便李奇维从国外归来,兄弟俩六年未见,他也没有请假,而是恪尽职守。 

 不过,当李奇维主动找上他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武卫右军驻扎处。 

 “三弟!” 

 “大哥!” 

 李伯开一脸惊喜地看着李奇维,刚刚守卫通报,说有人找他,他还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