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总有不开眼的出来挑衅(第2页)
《师范学校令》规定师范学校在品德方面特别强调培养顺良、信爱和威重的气质。
对师范生施以军事体操训练,学校实行兵营化,向樱花国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
这些都为樱花国后来走向极端埋下了伏笔。
所以,长冈半太郎对广东大学的模式感觉到很不可思议。
在他的印象里,清国是封建国家,尤其注重对思想的管制,怎么可能允许李奇维随便改革。
要是李奇维在这里,当然能解释长冈半太郎的疑惑。
不过现在他还在校长办公室处理事情呢。
作为大清皇帝的帝师,李奇维怎么可能像导游一样,带着长冈半太郎逛校园。
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于式枚。
等到参观结束后,双方会进行正式的学术交流。
那时候李奇维才会以广东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待长冈半太郎一行人。
虽然对方只是大学教授,但毕竟代表一个国家,由校长出面也是合适的。
其实关于长冈半太郎的疑问,这是由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便细说)
而清朝虽然是封建国家,但是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让它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小政府。
意思就是清朝虽然看起来很大,但是中央政府能管辖的事情很少。
外有列强,内有豪族士绅和汉族封疆大吏,这就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政治平衡。
任何人都不能乾坤独断,哪怕是慈禧也一样。
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
满清的八旗子弟们已经被养成废物一样。
让他们学习西洋科学知识,管理学校,那简直比老母猪会上树还离奇。
所以,教育领域还是汉族精英的天下,但是又受到了清朝的大方向
限制。
种种因素之下,导致清朝的教育和此时的欧洲很像。
尤其是大学,自主权非常强。
李奇维在教育改革纲要中,特别鼓吹这种制度的好处,还拿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举例。
他成功说服了朝堂上的那帮掌权者。
而此时的樱花国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清朝这种条件。
长冈半太郎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羡慕,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当然明白广东大学代表的意义。
此刻,他的内心有一丝忧虑。
看来李奇维不仅仅只是自身绝顶聪明,就连搞教育也很有一套。
他几乎就把西方国家的那一套方法照搬过来,关键的是还适应的很好。
就是不知道等真正开学后,会是什么情况了。
长冈半太郎已经打定主意,回国后会一直密切关注广东大学的发展。
等到参观结束后,于式枚带着代表团来到了提前准备好的待客室。
不一会儿,李奇维就走进来了,他的身后还跟着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三人。
长冈半太郎则起身,看着后面的三人,猜测他们应该就是李奇维的三大亲传弟子了。
三人外貌普普通通,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但是反观李奇维,对方和昨晚在宴席上简直判若两人。
此刻的李奇维龙行虎步,一米八的身高是会议室内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