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黄埔理工大学入学考试(第2页)

 真实历史上,清朝灭亡后,民国成立,也没有能力举办大范围的高考(有过短暂的几年)。 

 一个学生如果高中毕业了,他想读大学,带着毕业证书,直接去想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就行。 

 如果大学同意入学,缴费填写个人信息后,选择想读的专业,就可以入学了。 

 当然好的大学会自主设置入学考试,只有通过的人才会被录取,而且这种考试选拔方式弹性极大。 

 因此还发生了几件考大学的趣事。 

 比如1917年,罗家伦参加京师大学的入学考试,当时的阅卷老师是胡适。 

 他兴奋地说道:“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 

 然而,当学校查看罗家伦的成绩单时,发现他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科目也普通至极。 

 于是准备放弃,最后还是校长蔡元培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罗家伦。 

 还有华清大学破格录取数学15分,但是国文特优,英文满分的钱钟书。 

 所以说,没有高考,对于那些偏科的天才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们的才华得以被看到和欣赏,从而成为各自天赋领域内的大佬。 

 当然,这也需要校长有极大的魄力,因为他们做出这种决定时,是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 

 就像李奇维分析的那样,别人会以为这个考生是校长的亲戚或者子侄呢。 

 所以,特招在公立大学是极为难得的事情。 

 但是,没有高考也会产生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大学没有办法大规模选拔那些好苗子。 

 真正极度偏科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尤其是理工科,牛逼的人往往每门都牛逼。 

 就算差一点,也不会有零分或者几分。 

 所以,这样的

人往往是通过考试选拔,而不是让其上门自荐,那样效率太低了。 

 对于物理学而言,其真正的开始是在清朝灭亡后,才陆续有大学开设了物理专业。 

 现在,由于李奇维的改变,虽然物理专业提前了,但是人还是那么多。 

 目前这个时间点,那些后世有名的物理学家要么才几岁,要么甚至都还没出生呢。 

 仅存的几个也是跟何育杰他们一样,都是属于华夏物理的奠基人才,名气还不够大。 

 李奇维凭借本身的记忆,还真就想不起来。 

 他虽然脑子里有名人数据库系统,但那是被动的。 

 只有当他听到或看见某个名字,或者见到真人,才会触发,瞬间了解这个人的生平。 

 要不然的话,他哪里需要费这么大劲招生。 

 直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让李三逮人就行了,一抓一个准,保证都是后世的大佬。 

 但他也只能想想了。 

 所以现在的黄埔理工大学,就遇到这个棘手的问题了。 

 李奇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报考,设置的条件非常优渥。 

 不仅学费低,而且包一日三餐,并承诺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这就让有些人产生了浑水摸鱼的心思,他们不是想进来学习的,而是想白嫖饭菜的。 

 这年头吃饱饭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