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终极分析!震撼全场!华夏科学社未来的两条路!(第3页)

 但是他绝对不可能在一县之内,找齐所有种类的技术人员。 

 说白了,管理人才牛逼,那只是平台的衬托作用,换个人一样牛逼。 

 而技术人才牛逼,那是人家自身牛逼,换个人很可能是菜逼。 

 所以,李奇维现在掌握了华夏科学社,就意味着将来他会掌控国内的科学界

。 

 到那时,他就是真正的巅峰学阀! 

 所有人都是他的派系。 

 李奇维才能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一刻,任鸿隽等人仿佛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通透感。 

 华夏科学社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被李社长分析的淋漓尽致。 

 任鸿隽内心感叹道: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鼓起勇气去找了李社长。” 

 “不然,科学社在我手中,恐怕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 

 赵元任、杨杏佛、竺可桢、周仁、胡明复等人,也是满脸崇拜。 

 作为理工科人才,尤其还是美国名校的留学生,他们对于所谓的个人魅力是免疫的。 

 哪怕是高官也不能让他们折腰。 

 但是这一刻,他们突然觉得,应该义无反顾地追随李社长。 

 李奇维从精神上彻底征服了这帮小伙子们。 

 “无论是华夏科学社,还是未来的学术评议科学院,其实根本目标只有一个。” 

 “我称之为:科学体制化。” 

 众人一惊,又是新的词汇概念。 

 “所谓的科学体制化,就是通过组织保障和背书的形式,让科学的社会功能被大众所承认。” 

 “它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呢?” 

 “举个形象的例子,假设现在有个骗子说自己的药丸包治百病。” 

 “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能力鉴别骗子的话是真是假。” 

 “他们只能求助专业的科学人员。” 

 “此时,华夏科学社的科技部长竺可桢站了出来。” 

 “他明确给出结论:药丸是骗人的,没有医学依据。” 

 “这时候,如果老百姓选择毫无理由地相信竺可桢,那么我们的科学体制化就成功了。” 

 “这代表华夏科学社已经成为了最权威的机构。” 

 “他承担了为大众提供科学服务的功能。” 

 “而如果老百姓对竺可桢的观点嗤之以鼻,那就说明我们太失败了。” 

 “而科学院就是这种权威的终极形式,它是由国家在背后作为保障。” 

 轰! 

 这一刻,在场社员们无不震撼。 

 他们终于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那沉甸甸的担子了。 

 科普不是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要造福广大的人民。 

 这种朴素而崇高的责任,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思想和公式,而是可以触摸的温情。 

 李奇维接着说道: 

 “所以,为了让华夏尽快地开启科学体制化,我们要有所行动。” 

 “那就是从现在开始,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出我们的专业性。” 

 “科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所有社员平时也要深入基层,切实解决大众的需求。” 

 “此外,我鼓励在座的各位,找到自己领域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专门的学会。” 

 “比如华夏数学会、华夏物理学会等等。” 

 “这种学会的组织性虽然非常松散,但是却弥补了科学社在细分领域深度不足的缺点。” 

 “二者相辅相成,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的科学事业发展。” 

 哗! 

 众人无不惊叹。 

 “李社长这个主意太好了。” 

 竺可桢已经在考虑成立国内的气象学会了。 

 胡明复等人也都是跃跃欲试的表情。 

 虽然以他们目前的资历和地位,想要牵头成立学会有点难度。 

 但是不还有李社长嘛。 

 不行,就挂社长的名头。 

 社长出马,万事无忧。 

 李奇维看着众人兴奋的模样,就知道他们开始想入非非了。 

 于是,他要敲打敲打。 

 “好了,关于科学发展的宏观层面,我已经给你们分析完毕。” 

 “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理论学的再好,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实践,那也是白搭。” 

 “接下来就是我演讲的第三部分,华夏科学社的当前工作安排。” 

 “仅仅办几份报纸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任鸿隽小声说道:“社长,我担心经费不够,所以才没敢迈大步发展。” 

 李奇维霸气地大手一挥。 

 “钱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们不需要担心。” 

 众人无不震动,内心欢喜。 

 壕!太壕了! 

 “您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