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军备竞赛!原子弹成功三要素!李奇
婆罗洲,山字部,某会议室内。
李奇维面对盘古计划的核心人员,将要公布出他已经仔细雕琢了近30年的方案。
这段时间,他梳理了真实历史上各国研发原子弹的经验,力求万无一失。
1939年2月,哈恩和弗里施先后发表了关于铀核裂变的实验结果和理论证明。
3月,伊蕾娜证明了铀核裂变会释放2个以上的中子,形成链式反应。
文章一经发表,当世顶级的物理大佬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基于铀核裂变的超级武器:核武器。
刚开始,这种核武器有各种称呼:“超级炸弹”、“铀弹”,后来统称为“atoicbob(原子弹)”。
在当时,德国、英国、樱族、美国先后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发计划,并且高度保密。
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在一旁陪跑。
德国。
1939年4月,德国召开由6位物理学家参加的“铀设备”会议,并在柏林研究铀核裂变的“铀俱乐部”。
1939年9月,德国在铀俱乐部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特别领导小组,海森堡为组长,哈恩为副组长。
该小组负责从理论上计算原子弹的可能性,代号为“u计划”。
1940年1月,海森堡带领众人制定了正式的原子弹研发计划,代号为“u工程”。
1940年6月,德国占领挪威,得到了重水制造厂,并且开始尝试分离铀235。
1940年12月,德国成功掌握几种铀分离技术,开始提纯,但进展缓慢。
1941年12月,由于德国战线拉的太长,所有资源被转移到飞机和坦克的生产上,u工程进展更慢了。
这时,海森堡又提出“任何国家在5年内都不可能制造出原子弹”的结论。
于是,军方高层对原子弹的研发热情快速减退。
1942年1月,德国正式取消u工程,停止研究原子弹。
但是海森堡带领的研究小组依然在坚持工作,只不过已经无法系统去验证了。
1943年2月,德国在挪威的重水工厂被英国炸毁,接着又有原材料轮船被炸毁。
原子弹计划无力回天。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德国当时之所以停止u工程,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在此期间,其在各处的核设施不断遭受盟军的空中打击,无法正常进行。
二是海森堡通过理论计算,算出原子弹的临界质量需要几吨的浓缩铀,这远远超越了德国的负担。
要知道,美国在整个曼哈顿期间,一共才提纯了六七十公斤的浓缩铀。
差距可想而知。
(各国关于原子弹的一切信息都是绝密的,所以没有任何参考)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希特勒太自大了。
当时的他,几乎一统欧洲,豪情万丈,根本不把这个所谓的“原子弹”放在眼里。
失败了也就失败了,对于大局无所谓。
在他看来,百万德国精锐士兵可以碾碎一切。
美术生还是吃了没有科学文化的亏啊。
不然的话,以德国当时的底蕴,就算海森堡计算错误了,也总有大佬能挺身而出,算出正确的结果。
而且德国占领欧洲后,所有的资源都不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然,后世更喜欢从正义和邪恶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德国原子弹失败,是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而这一世,若是李奇维铁了心要帮助德国,恐怕结果就不同了。
所以,一位绝世天才对历史的影响有时候确实超过了亿万普通人。
英国。
1939年6月,弗里施受邀回到英国,和同事佩尔斯首次计算出铀235的临界质量。
接着,二人写下原子弹备忘录,并提交给英国政府。
1939年12月,英国在利物浦成立原子弹研究小组,由查德威克的助手罗特布拉特担任组长。
1940年7月,查德威克亲自执笔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并敦促英国政府将次列为“最高优先”事项。
1940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发工程,代号“合金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