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国礼-布达拉宫(第2页)
他动作丝滑灵动,仿佛他不是在银壶表面錾刻图案和花纹,而像在纸上作画一般。
老银匠在银壶上挥毫作画,如泼墨,如任意挥洒笔墨的大画家。像一个驰骋疆场的指挥官,或者一位驰骋沙场的大将军。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当年万户侯。
老银匠对银的延展性,了如指掌。他想要什么纹理,想要什么线条,挥动的錾子,在银壶上的画面,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纹理和线条。
他手里的錾子,像长了一双慧眼的精灵,熟练地在银壶表面游走,或浮雕,或凹雕。
叮叮当当,当当叮叮。
老银匠手里的锤子,不停地击打他手中的錾子。錾子在银壶表面翻飞,像在跳舞一样。
“德芳,给我一把五公分的勾錾。”老银匠吩咐尹德芳,尹德芳立即递上一把合适的勾錾。
“才旦次仁,给我一把六分长的直口錾。”才旦次仁立即挑出一把直口錾递到老银匠手中。
“老婆子,给我一把半圆錾。”吴彩霞立即递上一把半圆錾。
布达拉宫的大致轮廓已经出现了。银壶上的布达拉宫图,就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
老银匠一边錾刻,他还不忘给自己这两个得意门生讲解錾刻技巧:
“你们都要记住这一点,錾刻之功,非一蹴而就,需要银匠长年累月地不断练习。还要记住:先錾花,后錾纹。
作为一名匠人,要坐得住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甚至几十年。也许你打了一辈子银器,你的器具都无人问津。
这很痛苦,这很难想象,但现实就是这样。很多银匠当了一辈子银匠,还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银匠。
即使你非常侥幸,成了著名的大银匠师傅,你走在马路上,就像路人甲和路人乙,即使走在大马路上,也没有人识得你。
事实上,玩银器的人,收藏银器的人并是很多,银器毕竟是贵金属器具,这是比较小众化的器具,非大众化的器具。
在錾花工艺环节,还要记得需要细心,还要耐心,特别是錾花这道工序,不要急。慢工出细活。门,窗,檐,梁等,这就需要镂空錾。这幅《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咱还要用鎏金工艺,因为银本身没有那么炫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