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拾叁娘子
第199章 民不报官不究(第3页)
衙役班头与拓跋于荣他们在一桌上吃,拓跋于荣问:“阳河县的灾民就只有这些吗?”
班头道:“不止!这些是房屋被冲没了,又没有地方投靠,才来县城。前会我们去一一问过,他们村里有好多人遭灾,只是没有出来而已。”
洪水也好、塌方也罢,不是将整个村里的人都吞没。有的人家可能没什么大问题,有的人家却屋毁人亡,这真就是看各人幸运了。
拓跋于荣是因为看到县衙书吏询问灾民,才有此一问。
不得不说,县衙书吏很会省事。他们要向朝廷汇报受灾情况,按理说应该亲临受灾村落,实地查看,统计情况。不过他们找了个比较省事的方法:询问灾民。从他们口中打听各村受灾情况,然后估摸算出个受灾数字。
话说,阳河县令统计受灾情况、上报朝廷。以现代人的思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
然而,在这里不是这样。
阳河县令之所以还未上报就如此积极统计,其初衷不是为民请命。而是为了让朝廷知道这里受灾,请求减免税赋。顺带再要点朝廷赈灾银。
你说,减免税赋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是,也不是。
朝廷征收税银,是各县令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征收上来十分,县衙留下一分,其余上交。如果征收不到十分,那么县衙这一分恐怕也得交上去。
假如说,朝廷免去当地赋税,那么征收税银的任务,就不必向朝廷交待了。
——古代也有工作任务指标考核,需要按照指标完成征收。如果“征收指标”不存在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项任务不必做。
然而,县衙依然还是会征收。只不过是向谁收、收多少而已。
越是这种遭灾的时候,如果能争取到朝廷减免,对县令来说,简直不要太美!这是个发财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