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拾叁娘子

第239章 收假开工

正月初四,徐家工坊恢复开工。

 那竹荫母女与叔祖母一家也搬去了县城。

 徐蓉在家里待了两日,处理完工坊开工的一些事情,正月初六,她和少华带着孩子去到县城。

 那竹荫、周水荷她们先一步到,已经将整栋房屋打扫干净、布置妥当。

 “东家,你们的房间已经布置好了,只是您说床铺要从家里带,所以还没铺床。”

 周水荷在前面带路,她比那竹荫还积极。因为她们一家六口今后要在这里住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房屋虽然不是她的,但她把这里当作自己家一样看待。

 几人从铺子进来,穿过前院,来到后院。

 前面有说过,这房屋的价值就在于临街的三间铺垫,否则从居住来讲,这房屋其实不太适合居住,更适合用来做生意。因为它进屋的入口就是临街铺面,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后门。

 徐蓉抱着孩子,少华扛着铺盖卷,来到后院正屋。

 后院正屋有三间,其面积和间架也对应了前面的三间店铺。只不过前面三间店铺没有隔墙,是一个通间,后院正屋则是分隔成三间屋子。

 之前徐蓉就有安排,后院正屋是她的,其他房间,她们自己想住哪儿住哪儿,不过前院两间厢房要留出来做仓库。

 说实话,这所二进院,住那竹荫母女俩、叔祖母一家六口,徐蓉一家三口,再排除掉其他用途的房间,整个安排下来,其实房间还是有些紧张的,一下子就住得满满当当。

 少华放下铺盖卷,周水荷赶忙帮他们铺床。这时候那竹荫、邬冬燕、叔祖母几人也跟了过来,她们之前在厨房做事。

 “东家,您来啦。”叔祖母满脸褶皱,干巴瘦小的身材站在门口,年纪大了弓腰驼背,不过精神挺好。

 叔祖母今年五十五岁,搁在现代,这年龄不算什么,但在古代平均寿命就四十来岁,五十五已经是年纪很大。

 为何古代那么重视“六十大寿”,就因为很多人活不到这个年纪。

 “叔祖母!”徐蓉客气的喊了一声。

 “别别别,老妪担当不起。你叫我大娘就好。”

 “叔祖母”这个称呼,是从那若云的辈分来喊,她是那若云的祖母辈。但是从那竹荫、周水荷的辈分来讲,她是父母辈。

 徐蓉总是喊她叔祖母,老太太总是说她担待不起。

 从年龄上讲,徐蓉的确应该喊她叔祖母。但是从关系上讲,那竹荫、周水荷都是徐蓉的雇工,叔祖母将她看作跟儿媳同般等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