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超纯氢(第2页)

同样高度下,球体的体积可是远远超过圆锥体的。

与这个球体相比起来,就算是地球上大名鼎鼎的南岳衡山,其主峰放到这颗球体面前也完全不值一提。

来自星系内部的无数块特种钢板、无数种连接件、精密设备等如同洪水一般向这里汇聚,在数十万台通用型机器人的忙碌之下,这些建材在太空中一点一点的组装了起来。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了防止这颗球体的外壳被内部的巨大压力顶破,李青松还调集了大量的,用于建设太空电梯的那种高强度绳索,一圈一圈的缠绕固定在了这个巨大的金属外壳之上。

完成了主体的建设,接下来便是最为精密也是最为困难的内部建设了。

在这一层球壳的内部,李青松安装了大量的磁场控制设备,营造出了超强的磁场。同时在距离球壳内部约五米的地方,质子衰变探测器的内层也开始建设。

这一层内层的厚度仅为0.5厘米而已,其材料强度也普普通通,完全不可能挡得住4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
但这一层材料却有两种特点。

其一,它对于氢脆有极强的抵抗力。

氢气因为分子量太小的缘故,在高压下会“挤”到其余物质的结构里面去,导致其余物质的强度降低。而这种材料可以良好的防止这种事情出现。

其二,它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这便意味着它可以受到磁场的操控。

届时,李青松所制造的磁控设备会将巨大的压力灌注到它上面,通过它作为中转来对内部的氢气施加压力。

一边进行着探测器主体和超纯氢提炼工厂的建设,李青松还同步开启了第三项建设。

专门与之配套的核聚变电厂。

磁控设备需要消耗极为庞大的电力。且,它并不是加压完成后就一劳永逸了。它必须要时时刻刻的运转,一刻不能停,才能将这压力保持下去。

事实上,据李青松估算,要维持这一台探测器的运转,自己平均每小时便需要耗费约200亿度电!

这基本上相当于地球国家时代一整个国家的耗电量了,而此刻,这如此庞大的电力却仅仅只是用来维持一台探测器的日常运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