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442章 河北省—古建筑类—曲阳修德寺遗址及造像(北朝)
河北省古建筑瑰宝:曲阳修德寺遗址及北朝佛教造像
曲阳修德寺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西南,是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巅峰见证。遗址以北魏至唐代的石造像群为核心,辅以宋代修德寺塔基与寺院遗存,形成“地上塔影与地下佛光”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其出土的2200余尊汉白玉石造像,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四朝,以纪年明确、序列完整、工艺精湛着称,被誉为“北方佛教艺术的百科全书”,与青州龙兴寺、成都万佛寺造像并称“20世纪中国佛教考古三大发现”。
一、遗址地理与历史沿革
曲阳地处太行山东麓,自古为“五岳”北岳恒山祭祀地,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北魏时期,曲阳盛产汉白玉,其质地坚致、色白如雪,为佛教造像提供天然材料。修德寺遗址位于今曲阳县城垣西南,距南护城河百余米,原为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为存放舍利而建的恒岳寺旧址,后于唐宋时期更名修德寺。寺院在唐宋时期香火鼎盛,至明清渐趋衰落,仅存塔基与遗址。1953年,当地农民挖地窖时意外发现佛像埋藏坑,经考古发掘,出土北朝至唐代石造像2200余件,其中247件带纪年铭文,最早为北魏神龟三年(520年),最晚至唐天宝九年(750年),时间跨度达230年。
二、北朝佛教造像的艺术巅峰
修德寺遗址出土的北朝造像以汉白玉为主,兼有少量青砂石,题材涵盖释迦佛、阿弥陀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思惟菩萨等19类,其艺术风格演变见证佛教中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