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河北省—古建筑类—曲阳修德寺遗址及造像(北朝)(第2页)


 2. 北魏晚期(520-534年)


 造像风格受云冈石窟影响,以“秀骨清像”为特征。佛像面相方圆,高肉髻,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厚重,呈重叠弧形。如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王女仁父母造石佛像,佛衣下摆披覆佛座,施无畏与愿印,展现早期佛教造像的庄严与肃穆。


 3. 东魏时期(534-550年)


 造像风格由瘦削向丰腴过渡,衣纹简化,袈裟变薄,出现“薄纱透体”效果。如东魏武定五年(547年)赵宗贵造菩萨像,圆肩鼓腹,身材矮胖,面带微笑,体现佛教世俗化倾向。此期双身像盛行,如双观音、双思惟菩萨像,造型对称,线条流畅。


 4. 北齐时期(550-577年)


 造像风格达巅峰,以“方颐丰颐、衣纹简疏”为特征。佛像肌肉凸张,面相丰圆,袈裟轻薄贴体,仅以阴线刻衣纹。如北齐天统二年(566年)静藏造释迦像,佛衣下摆缩短,露出双腿,展现人体动态美。菩萨像多戴宝冠,璎珞华美,如北齐武平四年(573年)赵田姜造坐佛,背光刻火焰纹与莲花,工艺精湛。


 三、遗址建筑遗存与历史价值


 修德寺遗址现存宋代修德寺塔,为八角七层砖砌花塔,高32.29米,塔身每层挑出三重莲瓣,顶置花束状塔身,由四个小方塔环绕五层带状小塔组成,造型独特,为研究宋代佛塔建筑提供实例。塔三层内壁存明代壁画,天王像以白描手法绘制,线条刚劲,与山西明代彩塑同源。


 遗址出土的纪年造像题记,记录发愿者身份、信仰及社会变迁,如北齐天统二年(566年)高节庆造双思惟像题记,提及“黄山白石为玉”,反映曲阳白石在佛教造像中的尊贵地位。这些题记亦揭示民间书法演变,如北魏题记多用楷书,北齐渐趋草率,隋唐则现简化字与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