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非遗-石骼体书法、棉絮塑艺、缯肘(第2页)

 二、棉絮塑艺:指尖绽放的温暖美学

 1. 技艺溯源与工艺特征

 棉絮塑艺是成安县流传百年的民间手工艺,以脱籽棉絮为原料,经揉、捻、搓、塑等工序,塑造出人物、动物、花卉等立体造型。其工艺精髓在于“以形传神”,通过棉絮的层次叠加表现物象的肌理质感。例如,制作“百子闹春”主题作品时,匠人用白色棉絮塑造孩童脸庞,以染成淡粉的棉絮表现红晕,再用黑棉絮勾勒眉眼,最终以金线绣出虎头鞋纹样,使作品兼具童趣与吉祥寓意。

 2. 文化符号与民俗功能

 棉絮塑艺与成安地区的婚庆、寿诞等民俗紧密相连。旧时,新娘出嫁时需携带“早生贵子”主题棉絮摆件,婴孩满月则赠送“麒麟送子”挂件,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其色彩偏好“红配绿、黄配紫”等高饱和度搭配,体现了冀南地区热烈质朴的审美取向。如今,传承人王秀英将传统题材与现代审美结合,创作出“抗疫英雄”“航天逐梦”等主题作品,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3. 传承困境与破局之道

 受工业化冲击,棉絮塑艺曾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近年来,成安县通过“非遗进景区”模式,在成安红色文化园、如意湖生态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亲手制作棉絮小挂件。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非遗盲盒”,将棉絮塑艺与成安大枣、草莓等特产组合销售,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万元,实现了传统技艺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缯肘:舌尖上的非遗密码

 1. 历史渊源与制作技艺

 成安缯肘始创于清道光年间,以“肉香不腻、瘦而不柴”闻名。其制作需经选料、剔骨、腌制、卷制、捆扎、蒸煮六道工序,核心技艺在于“三揉三晾”:将猪后肘肉与二十余味中草药调配的腌料反复揉搓,每揉一次晾晒两小时,使香料充分渗透。蒸煮时以桃木为柴,文火慢煨八小时,最终形成琥珀色胶质冻层,入口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