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585章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非遗-赛戏、愿戏、爬虎小调、木偶戏(第2页)
二、愿戏:人神契约的仪式剧场
许愿还愿中的生命叙事
愿戏是涉县独有的民间戏剧形式,与赛戏同属傩文化范畴,但更侧重个体与神灵的“契约”表达。旧时,村民遇疾病、灾祸或求子嗣时,常向山神、女娲许愿,并在心愿达成后请戏班演出愿戏以示酬谢。剧目内容多改编自《目连救母》《观音送子》等传说,强调因果报应与道德教化。演出场所不拘一格:庙宇戏台、农家院落甚至田间地头均可开演,演员与观众界限模糊,村民可即兴加入表演,形成“人神共娱”的独特氛围。
非遗保护中的现代转译
随着现代医疗与科学观念的普及,愿戏的宗教功能逐渐弱化,但其艺术价值被重新发掘。涉县文化部门将愿戏中的祈福仪式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写愿签—挂神树—观愿戏”的全流程活动。2024年,井店镇推出沉浸式愿戏《娲皇祈雨》,以虚实结合的光影技术再现古代祈雨场景,斩获河北省文旅创新大赛金奖。
三、爬虎小调:驱虎辟邪的山野诗章
人虎博弈的生存智慧
爬虎小调起源于辽城乡塔庄村,是涉县第三批县级非遗项目。明清时期,太行山虎患频发,村民为驱赶猛兽,发明了“敲锣打鼓+火把围猎”的驱虎法,后逐渐演变为以祭祀山神为核心的戏剧形式。每年正月十五,村民齐聚山神庙前,头戴虎头帽、手持竹制火把,以高亢的梆子腔演唱《驱虎歌》:“山神爷坐高堂,护得牛羊满山岗;金锣响,火把亮,大虫逃回老林藏……”表演融合武术、杂耍与山歌,粗犷中透出诙谐,再现先民与自然博弈的生存智慧。
非遗ip的创意激活
近年来,塔庄村以爬虎小调为核心打造“山神文化节”,开发虎头帽文创、驱虎主题剧本杀等项目。2023年,当地青年创编街舞版《驱虎歌》,将传统梆子腔与电子乐混搭,登上央视《非遗焕新夜》舞台,推动这一山野艺术走向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