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非遗-西戌道教音乐、女娲祭典、盲人祭祖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非遗:西戌道教音乐、女娲祭典、盲人祭祖——太行山深处的文化交响


 在太行山褶皱的深处,涉县的非遗如同被岁月风化的岩层,在道教音乐的钟磬声中显影,在女娲祭典的香火里沉淀,在盲人祭祖的锣鼓声中传承。这些民间技艺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涉县人“以器载道、以仪通神”的生存哲学,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生与死、神与俗的永恒对话。


 一、西戌道教音乐:全真龙派的千年雅韵


 斋醮科仪中的音律密码


 涉县西戌道教音乐是全真龙门派斋醮祭祷仪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渊源可追溯至唐代杜光庭祖师的《四六全书》与《广成辑要》。在道教中,“斋醮”是“道场”或“法事”的统称,而西戌道教音乐则是这一仪式的灵魂。其音乐体系以“科仪”为纲,涵盖声乐与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齐唱与散板式吟唱,器乐部分则囊括钟鼓、木鱼、二胡、板胡、扬琴、笛子、笙、管等汉民族传统乐器。音乐结构严谨,器乐常用于科仪的开头、结尾及道士步行队伍的变换,如“布罡踏斗”时,钟鼓齐鸣,笙管悠扬,营造出“元神出窍飞登仙界”的意境。


 音律中的宇宙观与伦理观


 西戌道教音乐的唱赞体裁分为“颂”“赞”“步虚”和“偈”四种格式,每种格式对应不同的仪式功能。例如,“颂”多用于歌颂神灵功德,如《玉皇颂》中“玉皇大帝,统御三界,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赞”则用于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如《三清赞》中“三清道祖,德高望重,护佑苍生,永享太平”。音乐旋律丰富多彩,乐器配置变化多端,既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传递了“善恶有报”的伦理观。2017年,西戌道教音乐被列入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与道教文化的活化石。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为让道教音乐“破圈重生”,涉县文化馆与河北音乐学院合作,推出“西戌道乐数字档案库”,将传统科仪音乐转化为midi格式,供音乐人创作参考;在涉县职教中心开设“道教音乐专业”,学生需用传统乐器演奏《全真玉皇朝科仪》选段,并学习道教礼仪与文化。2024年,西戌道教音乐传承人牛高馗团队与电子音乐人合作,创作《道音元宇宙》,将钟磬声与电子合成器结合,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破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