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非遗-西戌道教音乐、女娲祭典、盲人祭祖 (第2页)
二、女娲祭典:华夏始祖的千年朝拜
娲皇宫庙会的千年盛况
涉县女娲祭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活动——娲皇宫庙会,自北齐时期便已存在,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举行,覆盖晋、冀、鲁、豫四省,参与者多达数十万。庙会以颂扬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仪式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民祭以摆社为主要形式,八道社(弹音社、曲峧社、石门社、七原社、温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唐王峧社)轮流主持,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设备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
女娲文化的地理印记
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与女娲文化密切相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簧有关,磨盘村与女娲造人有关。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女娲文化的活态传承。2003年至今,涉县每年组织公祭女娲大典,仪式包括献花、上香、诵祭文、行三鞠躬礼等,旨在弘扬女娲精神,凝聚民族之魂。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祭的道具、乐器及仪式过程逐渐失传,急需抢救与保护。
非遗+文旅的融合实践
为让女娲祭典焕发新生,涉县推出“女娲文化体验游”:游客可参与“摆社”仪式,学习制作祭品,体验传统服饰;开发“女娲ip”文创产品,如笙簧造型的蓝牙音箱、女娲补天主题的拼图;在娲皇宫景区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土法彩绘、赛戏等技艺。2024年,涉县女娲祭典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名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三、盲人祭祖仪式:黑暗中的千年光明
东方朔授艺的感恩传承
涉县盲人祭祖仪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汉朝东方朔召集盲人到三皇庙学艺的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盲人及其崇拜者会到东方朔祠和墓供奉跪拜,仪式包括齐诵《三皇禁令》、行三跪九叩礼等。盲人祭祖仪式不仅是对祖师的感恩,更是盲人群体自我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象征。传承人杨五元表示:“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心能看见祖师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