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非遗-东王看苇子灯阵、南大峪彩帷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非遗:东王看苇子灯阵与南大峪彩帷——光影交织的民间艺术传奇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的文化版图中,东王看苇子灯阵与南大峪彩帷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以光影为笔、民俗为墨,书写着燕赵大地的艺术传奇。这两项非遗项目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地域文化的符号,承载着数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
一、东王看苇子灯阵:光影流转的千年史诗
技艺溯源与历史传说
东王看苇子灯阵起源于战国时期,成形于明代,流传于峰峰矿区义井镇东王看村。
据传,战国名相蔺相如将宫灯带回贾壁村,百姓以苇秆扎灯模仿,形成最初的苇子灯。
明代,东王看村村民前往贾壁村偷艺,将灯阵技艺带回,并逐渐发展为如今的规模。
另一种说法是,村民受江南渔船桅杆挂灯的启发,将苇秆与灯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苇子灯阵。
历经四百余年,苇子灯阵从宫廷仪仗演变为民间社火,成为冀南、豫北地区年节庆贺的重要活动。
技艺特点与艺术表达
苇子灯阵以“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结合”为核心,具有三大特色:其一,灯笼制式独特,灯架以苇秆或高粱秆插制,呈两层八角形宫灯状,高约一丈二尺,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灯身内外层用绵纸和彩纸装饰,绘有“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等故事人物,或花鸟虫鱼、松竹梅兰等图案,并配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字样。
其二,表演动态丰富,俗称“跑灯”,由24名擎灯者、8名提灯者、12名鼓手、8名钹手、4名锣手组成,共84人参与。表演时,灯阵随鼓点节奏变换队形,形成“跑圆场”“四马投唐”“八门套九星”“二龙出水”等传统阵型,还可组合出“天下太平”“邯郸成语”等文字阵型。
其三,灯影与器乐相映成趣,数百盏苇子灯在夜幕下依次点亮,宛如繁星洒落人间,与粗犷的鼓乐、高亢的马号声交织,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节日氛围。
传承现状与创新实践
苇子灯阵的制作与表演已成为东王看村的全民活动。
每年腊月,村民采购灯油、红绿纸等材料,精心制作灯阵道具。
2006年,苇子灯阵入选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