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非遗-东王看苇子灯阵、南大峪彩帷(第2页)

 传承人王军强等老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近年来,苇子灯阵表演队伍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到镇上和区里表演,成为峰峰矿区文化的新名片。

 此外,苇子灯阵还与教育结合,在义井镇王看小学开设排练课程,培养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

 二、南大峪彩帷:舞动光影的民俗画卷

 技艺溯源与历史传承

 南大峪彩帷又称“跑苇子”,起源于明代,流传于峰峰矿区大峪镇南大峪村。

 相传,伊王子在游山玩水时,在大峪建造“胜景园”,每逢节日在院内高挂宫灯,举行跑彩帷等娱乐活动。

 明代衰败后,彩帷流传民间。清朝乾隆年间,在磁州城得到过县官嘉奖,南大峪村村民将跑彩帷传承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2007年,南大峪彩帷被列为邯郸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特点与艺术表现

 南大峪彩帷以“流动队形与字形变换”为特色,表演者手持苇杆,通过队形的巧妙变换围成各种图形及不同的字形。

 每个表演者手中的苇杆用竹皮子捆成直径为3.5厘米粗、高为300厘米的竹杆,外面缠布条,上漆或用木杆涂透明漆做成。

 苇杆头约20厘米,用铁架制成,内套三个铁环,顶端用大彩绸系一绣球。灯架用苇杆或高粱杆插成,灯笼外面用彩纸糊裱,边角用彩绸装饰。

 乐器为墩鼓、大钹、中钹、小钹、锣、马号、旋子等。

 彩帷的队形变化多端,有“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戏吕布”等近三十种,摆字呈“天下太平”等。

 夜幕降临,身着彩装的小伙子们手执帏杆,虎虎生风,两队帏灯在夜空下穿行,犹如火云变幻、金龙起舞,围观的男女老少手提花灯,灯阵映人影,奇妙的灯笼海洋之中,流淌着浓浓的乡风民情。

 传承现状与社区参与

 南大峪彩帷的传承以社区为核心,村民们自发组织排练和表演。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彩帷表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大峪镇政府积极推动彩帷的传承与发展,举办培训班,培养年轻传承人。

 同时,彩帷表演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