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非遗-西调、抬花桌、正里小曲、酥鱼(第2页)

 每支表演队伍由40-50人组成,包括抬桌者、吹歌乐队及仪仗人员。

 抬舞者需掌握前后搓步、八字步、花步等动作技巧,配合国家级非遗永年吹歌的《霸王鞭》《小木碗》等曲目,形成鼓乐喧天、花枝飞舞的壮观场面。

 表演高潮时,抬舞者通过“花桌腾空跳”展现集体协作的舞蹈张力。

 传承现状与社区推广

 截至2024年,当地通过举办展演活动和建立保护机制持续推进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9年邯郸市永年区文化馆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2022年组织广府古城展演,录制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保护。

 2025年元宵节计划举办大型展演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三、正里小曲:朴素自然的民间歌舞

 历史溯源与艺术特色

 永年正里小曲始兴于明代初期和中期,主要流传于永年东北部的南北正里,以及前后朱庄、正西、曲陌、歧辛寨一带,是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真实反映他们感情和生存状态的一种朴素民间歌舞形式。

 正里小曲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融民歌小调、舞蹈于一体,并蕴含着很多原始戏曲的元素,基本曲目有一百多出,常演的六十多出,有人物,有情节,既叙事又抒情,结构严谨,表演细腻。

 表演形式与伴奏乐器

 小曲演、唱分开,前台表演,后台伴唱和伴奏,伴奏无弦乐,采用竹瓦敲击伴奏,由特制的小云锣指挥。

 表演者多为一生一旦,也有双旦角和多旦角的剧目,传统上没有女性演员,皆为男扮。

 正里小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朴素自然,唱词文本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十分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

 传承现状与文化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整理改编的永年正里小曲《四辈和玉妹》曾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红极一时。

 对永年正里小曲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当代歌舞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正里小曲已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项目,继续在永年区传承与发展。

 四、酥鱼:骨酥肉嫩的冀菜美味

 历史溯源与制作工艺

 永年酥鱼是河北邯郸的小吃之一,属于冀菜系。

 不知始自何年,人们创造一种制作方法,再大的鱼骨也能酥烂,而鱼形照样完整如初,鱼肉味道鲜美。

 鱼骨是磷、钙最多的物质,过去白白扔掉,十分可惜,如今变成了可口的食品,供人吸收。

 民国年间,永年酥鱼出售成了各饭馆热门食品,供不应求。

 风味特色与营养价值

 永年酥鱼素以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腻为广大消费者所称道。

 近年来,永年区不断增加投入,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培育扶持骨干企业,鼓励发展个体加工户,主攻精深加工,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酥鱼加工业已成为永年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特色产业。

 传承现状与市场推广

 为进一步把酥鱼产业做大做强,永年区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化的制作工艺。